一直以来,结直肠癌肝转移都是结直肠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MDT(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发展和推广,部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该模式个体化、系统化治疗,5年生存率可高达50%。
近期,我院胃肠外科通过对一名29岁的直肠癌肝多发转移患者进行5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2次MDT讨论后,成功将其原发病灶和转移灶根治性切除。现将该患者的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患者XXX,女,29岁,年4月15日入住我院胃肠外科。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直肠癌肝脏多发转移(3处)(cT4aN+M1a,IV期),确诊时该患者的孩子刚刚满月,我院结直肠癌MDT团队于年4月19日进行了第一次多学科诊疗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先进行新辅助化疗。
治疗过程
从年4月到年7月,该患者在我院肿瘤科进行了5次化疗,化疗期间影像学复查肝脏转移灶明显缩小,原发病灶明显缩小,年7月14日患者再次入住胃肠外科。
经过胃肠外科的全面评估,并于年7月25日进行了第二次MDT讨论,最终形成的意见是:肝脏转移灶仅剩1处,原发病灶明显缩小,可行根治性手术,一次手术将直肠病灶和肝脏病灶同时切除,因该患者同时患有大肠息肉病,需要将全结肠一并切除。
手术方案确定后,胃肠外科按照ERAS流程进行围手术期管理:雾化气道管理,口服肠内营养粉,术前禁水2小时,禁食6小时,保温毯将术中体温控制在36度左右等。
年7月28日,由胃肠外科科主任菅书明主刀对该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直肠癌根治术,并由肝胆胰外科侯森主任对该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肝脏转移灶切除术。
因患者需要做全结肠切除,术中变换体位2次,耗时近5个小时,术后麻醉清醒后即拔除胃管,术后6小时开始饮水,术后前3天进行预防性止痛和止吐,由无渣流食——流食——半流食进行饮食调整。目前该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正常,下床活动如同正常人,准备出院,康复一段时间后再次化疗。
近2年来,胃肠外科在菅书明主任的带领下,结直肠癌MDT团队已成功为多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了新辅助化疗后的根治性手术。其中,1名74岁的乙状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已随访2年,目前无转移复发情况。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带领下,ERAS(加速康复外科)也已成功的在胃肠外科开展实施2年。通过ERAS管理,病人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
MDT
MDT(MultipleDisciplinaryTeam)暨多学科团队协作,是近些年得到大力提倡并广泛推广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我们知道,临床中肿瘤治疗不是单一科室可以完成的,它需要肿瘤外科、内科、放疗、介入科、影像、病理、检验和基础医学等各学科的积极联合参与。国际上,在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MDT一直扮演着多学科协作先行者的角色。它能够保证高质量的诊治建议和最佳的治疗计划,避免过度诊疗和误诊误治,使病人受益最大化。医院结直肠MDT团队成立于年5月,由胃肠外科菅书明主任、肿瘤科赵宏亮主任任指导老师,由来自胃肠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肝胆外科、胸外科、消化内镜中心、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的医师组成,每2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随时进行病例讨论,主要针对中低位直肠癌、结直肠癌肝肺转移病人进行病例讨论,所有讨论病例从病历书写、联合查房、多学科谈话等方面进行闭环式管理。
ERAS
ERAS(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暨加速康复外科,是指在有询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其核心目的是减少手术、麻醉对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创伤和应激,减少并发症,最终达到术后的快速康复。
(文、图:胃肠外科)
--END--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