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http://www.znlvye.com/m/新华网青岛5月8日电(肖寒)为遏制肠癌高发趋势,让肠病患者远离肠癌,5月7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社、国家医用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山东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微生态诊治中心主办,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东海药业)承办的首届中国肠癌源头防控专家论坛在青岛举行。据悉,本次高峰专家论坛以“肠癌源头防控”为主题,邀请国家肿瘤防治、人体微生态学、消化学及医药教育学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黏膜炎症、息肉及肠癌的关系”、“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合理治疗”、“肠癌源头防控的策略与措施”三项议题,从微生态医学角度深度剖析肠癌发病的根本原因,为健康中国战略赋能。首届肠癌源头防控高峰论坛主席、山东大学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李延青:据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仍不断递增。众所周知,肠癌大部分是从肠息肉恶变而来的,但是只把肠息肉切除远远不够,由于其易复发的特点,肠息肉切除术不是源头性预防肠癌的措施。此外,肠癌、肠息肉的产生与肠道长期炎症也有密切联系,肠道菌群失调、酪酸菌匮乏、有害菌泛滥产生的毒素会导致粘膜炎症,造成久治不愈,引起肠道息肉丛生,息肉进一步恶变为肠癌。随着微生态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酪酸是肠粘膜再生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如果酪酸匮乏,会造成肠粘膜营养障碍,被有害菌损伤发炎的肠粘膜得不到及时修复,炎症得不到及时消除。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做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了酪酸菌制剂对肠粘膜的修复作用,将助力我们从源头上防控肠道疾病。国家医用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崔云龙:以肠息肉为例,肠癌大都源于息肉恶变,但息肉即使切除了,过几年还会再生复发,这也是临床和患者十分苦恼的问题。从微生态免疫的角度看,息肉再生复发的诱因就是由于失调的肠道微生态内环境没有改变造成的。所以,不改变肠道微生态内环境,单纯的切除息肉不是祛根的做法。息肉和肠炎都源于肠易激、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便秘患者长期饮用含蒽醌类产品以及肠菌群失调,有害菌泛滥,产生的大量肠毒素,这些肠毒素,不仅会造成粘膜炎症,还会造成DNA损伤和恶变。研究显示,酪酸菌等短链脂肪酸能营养修复受损的肠粘膜,从而起到消除炎症、降低肠道高敏感的作用。基于这样一些研究认知,我认为应将肠癌防控的关口前移--开展源头防控,即尚没有肠道疾病的健康人群也应高度重视酪酸菌的补充,确保能给肠粘膜提供足够的营养,不要让肠道因营养不良而处于弱不禁风的病态;对于已经患有肠易激、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人群,肠道已经有了程度不一的炎症、病灶,必须立即对因治疗,修复好肠粘膜、消除炎症,才能远离息肉及癌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肖纯凌:近年来,微生态医学蓬勃发展,困扰多年的医学难题都找到了答案,比如说肠易激的病根是肠道菌群失调、酪酸菌匮乏,肠癌的根源在于肠道菌群失调、酪酸菌匮乏诱发的粘膜炎症等,这些发现都为疾病的科学治疗以及肠癌的防控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微生态医学的学习、普及与运用。一是医药类高校开设人体微生态课程的系统性学习教育。在校的医、药学生来说,亟需接受系统的人体微生态课程的教育学习,提高对人体微生态学的认知,因此,建议医药类高校应开设人体微生态医学课程,并加强其在基础课程中的授课力度,建立并培养起微生态医学诊疗意识,让微生态医学指导下的肠癌的源头性防控观念及措施深入广大医护人员的心中。二是开展在岗医药从业人员微生态医学继续再教育。由于微生态医学是在最近几年才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by/1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