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小儿便血应警惕小儿大肠幼年性息肉


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某,女,6岁,因“便血间断发作3年”就诊,于年2月6日来内镜室行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息肉(带蒂),大小约1.5cmX2.0cm,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首先予尼龙绳结扎带蒂息肉根部,在结扎部位近息肉顶部一侧予圈套器电切,残端予钛夹封闭。息肉送检,病理示:幼年性息肉。

结肠息肉顶部▽

结肠息肉粗蒂▽

息肉切除(尼龙绳结扎息肉粗蒂根部,圈套器切除)▽

残端钛夹封闭▽

切除息肉测量▽

小儿幼年性息肉病因及临床表现

小儿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但亦有多发、位于更高位置者。幼年性息肉是病理诊断,显微镜下息肉内为分化良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腺上皮分化成熟无异型增生,间质由大量肉芽组织构成,腺体呈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贮有液体及中性白细胞,细胞间质中细胞成分丰富,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故也称黏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90%以上发生在儿童,成人亦可发病。由于构成息肉的腺管无异型,间质内有出血,毛细血管充血,表面上皮常有脱落,故其临床症状多为便血。

虽目前基本认为幼年性息肉为良性错构瘤,对于是否恶变尚无定论,但已有文献报道幼年性息肉有恶变,幼年息肉腺体的异型增生恶变成结直肠癌,其恶变过程推测为幼年性息肉-腺瘤-癌。

病因仍不明确主要有五种推测:

(1)慢性炎症刺激:肠道的慢性炎症使局部黏膜发生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表皮、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

(2)慢性机械刺激:坚硬的粪便、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导致腺管开口部阻塞;

(3)胚胎组织异位:机体某一器官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组合排列而形成病变;

(4)病毒感染;

(5)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

(1)无痛性血便是主要表现。大便反复带血,便血发生在排便将完时,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状鲜红色血迹,不与粪便混合。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鲜血数滴。如果息肉可突然脱落可导致消化道大出血。便血对家长、患儿是一种不良精神刺激。

(2)当息肉表面继发感染时,除便血外同时伴有黏液或脓液。

(3)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肠蠕动受阻或蒂柄牵引肠壁,而引起腹痛甚至肠套叠。低位的息肉排便时可将息肉推出肛门外,可见肛门处一红色圆形肿块,如不及时将其送回,可发生嵌顿坏死。这些需急诊处理,大大增加风险、并发症及治疗费用。

(4)患儿的全身情况通常无改变,个别高位息肉病儿的便血和粪便相混合,长期未被发现,可有贫血。

小儿幼年性息肉检查与治疗

最重要的检查—结肠镜,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或亚蒂息肉,直径一般1cm以上,表面颗粒状,形似草莓。结肠镜不仅能明确诊断且同时能治疗,为首选检查。

鉴别诊断幼年性息肉主要需与幼年性息肉病相鉴别。幼年性息肉病指大肠内有多个与幼年性息肉组织相同的息肉,称为幼年性息肉病,诊断标准包括:(1)在大肠有5个以上的幼年性息肉;(2)消化道多处有幼年性息肉;(3)只有1个息肉者但有幼年性息肉的家族史;具备其中之一诊断为幼年性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约半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癌变倾向高,此点与幼年性息肉不同,因此两者应予以明确。

治疗:目前检查出幼年性息肉,可同时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但要警惕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如息肉过大,内镜下无法切除,需开腹手术,切开肠管切除。

预后:幼年性息肉为良性疾病。单发的幼年性息肉,电凝切除后即治愈,但不排除再发,如再出现便血症状,要复查结肠镜。多发的幼年性息肉或达到幼年性息肉病标准的,再发率高,要定期复查大肠镜。









































权威白癜风专家
白殿疯会影响下一代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by/18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