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
中山内镜大肠癌科普
大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也可以为无蒂、广基。临床诊断的大肠息肉在病理学上包括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息肉等)、炎症性息肉(血吸虫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假息肉)和增生性(化生性)息肉等。
那么,大肠息肉在肠镜下如何处理呢?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又如何随访?
1
肠镜下如何处理大肠息肉?
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并准备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应先抽血查血常规,出凝血,心电图等,如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先停用上述药物5-7天,再行内镜下治疗。
一.结肠镜检查发现单发性息肉:
1.)息肉直径0.5cm:可以采用活检钳钳夹摘除,也可用电凝凝除或APC治疗。
2.)息肉直径0.5cm的,且有蒂者:可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
3.)如果蒂部较粗:可预先用尼龙绳或金属夹夹闭蒂部远端,再行电切术。
二.结肠镜检查发现广基大息肉:
1.)直径2cm的: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即先在病变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除息肉。
2.)对于直径2cm的广基大息肉和平坦型病变,即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如果选择EMR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但该方法复发率较高,且不能进行准确的病理检查;故优先推荐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大块、完整的切除病变,并进行完整、准确的病例评估。此方法我们会在日后的科普中详细为大家介绍。
2
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如何随访?
大肠息肉切除后,应强调定期结肠镜随访,早期发现新的病变和局部复发病变,并及时处理。
1.)推荐对于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10mm)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2~3年进行初次随访,具体间隔视患者意愿、医生的选择而定;
2.)推荐对于3~10个腺瘤,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0mm、有绒毛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如果确定息肉完全切除且整块切除的在息肉切除术后的第1年进行随访;
3.)推荐在1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随访间隔应在1年以内,并考虑是否有潜在家族息肉病的可能;
4.)推荐对于接受分块切除无蒂型息肉的患者应该在随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从而验证息肉是否被完全切除;
5.)推荐对于疑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加强随访,同时对其由血缘关系的亲属做肠镜检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后期大多数癌变)。
胡健卫
赞赏
长按防治白癜风全面升级白癜风的民间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by/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