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种全世界都高发的恶性肿瘤
近20年发病率居男性第三位
女性第四位
不瞒大家说
前段时间,我家亲戚
就是得这种癌症去世的
去世前段时间
医院说没有药可以用了
去世前一天
被病痛折磨得讲说不出话
最终,不幸去世...
其实,这种病在早期黑化(癌变)时
已经通过息肉的方式提醒你
你知道吗?
医生:这种息肉,8成癌变
今天我们说的“息肉”,是肠息肉。包括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肠息肉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息肉有两种,一种是还比较善良的,名字叫炎性息肉,多数是无害的。除非超过2公分,才会转变为癌。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会给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麻烦,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但还有一种,就属于那种不好惹的,名字叫腺瘤性息肉,它可是会癌变的!并且和大肠癌走得很近。那假如你还有家族遗传史,惨了,不及时诊断并适时治疗的话,那8成会发展成癌变。
研究发现,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大肠癌。
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在这阶段,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
即使息肉部分癌变,如果癌细胞尚处于大肠内最表浅的一层(即黏膜层),也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
因此,一旦发现,还是听医生的!小心久拖会拖成大病。不过说到底,我们主要还是害怕肠息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肠癌。
息肉黑化成癌前,有预兆
1.大便发生改变
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是肠癌的一个重要信号,平时要多加留意。
当便便变细或稀烂时,就很可能不正常了。因为正常的直肠和肛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径,所以大便排出来比较粗。
相反,事出无常必有妖!突然间变细或稀烂,就有可能肠道长有肿瘤,压迫到了便便。
2.腹痛
首先,我们得知道腹在哪,它是骨盆和胸部之间的身体部分。
多数肠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适等表现,尤其吃了东西之后,疼痛异常加重,还可能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
一般情况下,右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下部。
3.排便习惯改变
肠癌会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二者互相交替;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排便时可能腹部绞痛,便后缓解。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但如果你超过4~5次,就一定要小心了。
4.放屁次数增多
如果动物性蛋白质(鱼虾,蛋类,牛奶等)或脂肪(动物内脏,肥肉等)的摄入量太多时,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范围,进入大肠这个“发酵罐”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就会导致菌群失调,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
胺,或为液体,或为挥发性气体,十分臭。
所以,大家吃得太多太好,肠道负担太重,就会放臭屁。
比如每天放屁超过了20次,放屁很臭,还有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就要警惕肠癌了。
肠癌如何预防?
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适当膳食补充剂,如ω-3,钙剂;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又预防肠癌发生,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戒烟戒酒,避免烟酒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高
危
对
象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即:大便习惯改变,如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早期肠癌筛查对适龄人群至关重要
筛查方法不止一种
肠镜检查最为直接有效
点滴状白癜风点滴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by/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