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肠息肉是局部肠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说白了在大肠粘膜表面长出来的“小瘊子”。发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现在中年以后,50岁以后的人群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尽管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一般经历这个过程:
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原位癌?浸润、转移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腺瘤性息肉%会发生癌变
结肠息肉约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肠镜下息肉的表现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都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发现的。
所以,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就是体内的定时炸弹,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会癌变,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早晚会酿成大祸。
一、常见症状(绝大多数没有症状)
90%以上的肠息肉不会产生任何症状,往往在长大、癌变后才会出现,所以医生们称之为“隐匿的杀手”。
①便血。
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ml。
②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
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腺瘤性肠息
二、不同的息肉癌变几率不一样
①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②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一般也不会癌变。
③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10年癌变率约1%-5%。
④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10年癌变率在43-67%。
⑤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三、那些息肉是高危腺瘤?
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发现高危腺瘤性息肉的人,不但要及时切除,而且在切除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因为:
第一,即使切除了,长腺瘤的环境还在,很可能还会复发;
第二,有的切除不一定彻底,留有残端;
第三,肠镜检查不是%准确,由于清肠效果、医师经验、大肠结构的影响,很可能会漏诊。
四、那些人是肠癌的高危人群?
①大便潜血阳性。
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⑦有盆腔放射史
⑦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有以上任何一项者,建议在40岁以前做一次肠镜检查,并每1-3年复查一次。
腺瘤性息肉恶变模式图
五、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首要手段
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不能单靠症状判断,还得依赖肠镜检查。
因此,肠镜为诊断大肠息肉的“金标准”。
在内镜下,从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直径小于2厘米、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大于2厘米、表面有出血、溃疡,往往提示息肉恶变。
(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END
守护胃肠健康,我们与您同行
网络在线预约渠道畅通,为您提供舒心服务!一、电话咨询、预约联系-二、在线咨询、预约挂号(长按识别进入问诊、挂号通道)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自助预约挂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by/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