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全球疫情环境已持续一年了,再次为我们印证了健康最重要,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方可控制事态恶化;肿瘤疾病同样如此,近期咨询肿瘤风险检测项目的人数也日渐增加。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近期宝藤粪便DNA检测的一些故事,从上百例的送检人群中,我们的确发现了一些检测结果阳性的,提示该类人群肠癌的风险升高,建议进一步肠镜确认是否已有癌前病变。
案例一
王女士,44岁,肠癌风险基因检测阳性,肠镜检测结果为大肠增生性息肉、结肠管状腺瘤、结肠粘膜显慢性炎;
案例二
李先生,69岁,肠癌风险基因检测阳性,肠镜检测结果为大肠多发息肉、升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
案例三
王先生,62岁,肠癌风险基因检测阳性,肠镜检测结果为结肠管状腺瘤。
问题来了:
1.肠息肉与结直肠癌有什么关系?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2.发现肠息肉了怎么办?如何治疗?
3.肠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复查吗?
今天宝藤君为您一一答疑。
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将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的类型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只要在早诊阶段切除腺瘤,肠癌完全可防治。
文中介绍的案例王女士、李先生、王先生就是通过肠镜检测出腺瘤性息肉,随后根据医生建议进行了相应的治疗。上述案例也表明了肠癌风险基因检测在肠癌早筛中的必要性。
发现肠息肉了怎么办?如何治疗?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进行治疗。大肠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肠息肉切前必须做活检,所有经内窥镜切除的标本,除非组织严重破坏,否则均应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肠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复查吗?
大肠腺瘤治疗后还必须进行复查。
低危人群的复查
大肠腺瘤为单发、带蒂(或小于2cm的广基的管状腺瘤)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低危人群。
治疗后1年复查结肠镜。若为阴性,则每年需要进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并每隔3年复查一次结肠镜。
连续3次阴性者,延长至每5年复查一次结肠镜,期间仍然是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检查。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高危人群的复查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属高危组:
①多发腺瘤;
②直径≥2cm;
③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
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治疗后3~6月内复查结肠镜,如为阴性,6~9月再次复查内窥镜,仍阴性者,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
连续2次都阴性者,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肠癌风险基因检测——肠癌早筛利器
肠癌风险基因检测,是一款可以准确解读粪便中基因异常改变(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的大肠癌检测产品,完全无创无痛,仅需4.5g粪便,5-10分钟便可居家完成全肠道检测,为高危人群和无症状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方便、无创、精准的检测方法,帮助受检者将肠癌阻断在早期阶段,从而达到预防肠癌的目的。
优势
精准
根据中国人遗传学特性开发,全肠道无盲区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早诊
提前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结直肠癌
无创
无需肠道准备,只需4.5g粪便样本,人群依从性更高
方便
样本采集后常温保存,可居家完成
适用人群
40-74岁普通人群(含体检人群)
肠道不适的人群(如黏液血便、腹泻、腹痛、腹胀、便秘、消瘦等)
有肠道肿瘤病史或术后复查人群
有肠癌家族史人群
有直肠肛门良性疾病的人群(如痔、肛瘘、肛周肿物、肛裂等)
各种原因不愿意或不适合肠镜检查的高风险人群
95%以上的癌症是可以治愈,前提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大肠癌,选择肠癌风险基因检测,让您“肠”安心!!!
-
相关阅读:
粪便DNA检测:4.5g便便,轻松搞定!
肠癌早发现,便便来检测(内附取样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by/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