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重要原因如下:
1.饮食因素高脂、高肉食、低纤维饮食
高脂肪饮食可明显增加大肠内中性胆固醇和胆酸的浓度,两者具有与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相似的立体结构,其降解产物也有致癌或辅助致癌作用。而纤维素可以吸收水分,因此增加粪便量,缩短其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吸附有害物质,促进排出。
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蛋白高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积极锻炼:由于高脂高肉类食物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体力活动过少也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积极锻炼、降低肥胖能起到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
2.遗传因素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家属,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2~6倍。15%的大肠癌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
建议:对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通过遗传学检查,筛查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预防工作的重要方面。
3.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有结直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其中大于80%的患者在50岁以后可能发展成为结直肠癌。
建议:对于有结直肠息肉者应该积极尽早进行电切治疗,并定期复查。
4.慢性炎症刺激
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以及克罗恩病发生结直肠癌者比同年龄对照人群高。溃疡性结肠炎的大肠癌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5~10倍。由于慢性炎症可致肠黏膜渗出、水肿,反复的破坏及修复过程可致纤维组织增生,上皮细胞间变,形成多发性息肉和慢性肉芽肿,进而发生癌变。
建议:积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原发疾病,减少炎症刺激,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大肠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肠癌初期以便血为主,其次是大便习惯改变,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此外还极易引起梗阻现象,产生肠道刺激症状等。肠癌有很多突出的临床表现,患者还需多加小心。肠癌初期表现,以无痛便血为主,血液呈红色或鲜红色,与早期内痔的症状非常相似,后期便血多为暗红色,混有粪便之粘液血便或脓血便。手术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二炮结直肠肛门外科,愿与您一起,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by/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