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KevinD.Rex等在《消化内镜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结果: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无柄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后的复发率,与采用EMR切除常规腺瘤相似。
息肉切除不完全的预测因素包括息肉体积较大和呈锯齿状,SSA/P的不完全切除率远高于常规腺瘤(31%vs.7%),10~20mm的锯齿状息肉约有一半切除不完全。但既往研究并未界定切除方法。为此,Kevin等分析了采用黏膜下注射造影剂的EMR切除较大(≥20mm)SSA/P的息肉残余率。
研究者从一个前瞻性维护的数据库中获取了~年间例转诊切除较大结直肠息肉的患者数据(男性占54.1%,共枚常规腺瘤和46枚SSA/P),对其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绝大多数患者的EMR在高清结肠镜下实施。研究早期采用10%右旋糖溶液作为黏膜下注射液,后期采用羟乙基淀粉溶液。所有注射液均含有造影剂,早期为亚甲蓝,后期采用靛胭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整个息肉实施圈套切除。在EMR术后4~6个月时进行首次随访,主要结局指标为随访时的残余息肉发生率。
随访结果显示,共有43例(10.8%)患者检出残余息肉,其中31例(71%)在内镜下可见,12例(29%)内镜表现正常,通过冷活检才能发现。SSA/P组和常规腺瘤组分别有8.7%和11.1%的患者检出残余息肉,差异不明显(P=0.8)。与常规腺瘤相比,SSA/P的整块切除率更高,而且较少需要APC辅助治疗。单变量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仅有息肉大小可预测残余息肉发生率。
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用回顾性设计,所有EMR操作均由同一名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实施,且锯齿状病变数量较少。不过,该研究的结果对于临床实践仍有一定借鉴意义。既往研究显示SSA/P的不完全切除风险较高,而根据上述结果,研究者建议临床医师可以更积极地采用EMR治疗较大SSA/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1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