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博科普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估计有新发现的大肠癌病例37.6万,有19.1万的人死于大肠癌,相当于不到3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
面对日益高发的大肠癌,我们有什么预防的好办法吗?
根据医博肛肠的一份数据分析,95%以上的大肠癌就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对此我们可以学习美国防止大肠癌的成功经验:推广肠镜检查,发现可能恶变的结肠息肉,降低肠癌的发生率。
Part
1
认识大肠息肉
息肉很常见,而大肠是消化道息肉最常的发生部位之一。息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多长出来的一小块“赘肉”,本质是增生组织的团块。
肠息肉泛指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起的性病变,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统称为“肠息肉”或“多发性息肉”。这里的说的大肠息肉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泛指内镜下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这些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恶性的,肉眼下可以大致判断其良恶性。比如个头小、底部带个蒂的息肉一般是良性息肉,而有些人的息肉个头大、基底宽、表面溃烂出血,它是恶性或往恶性发展的可能性就很大。
2
肠息肉的分类
肿瘤性息肉: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有蒂腺瘤、无蒂腺瘤、广基腺瘤等。这种息肉不会自然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
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样息肉、淋巴细胞增生性息肉等。这种息肉几乎不恶变,有时很小的息肉会自行消失。
3
大肠息肉的隐患
大肠息肉对健康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可能发生癌变
大肠息肉之所以让人担忧,是因为其本身很可能是恶性,或是极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近年来,医学界普遍认为结、直肠癌起自息肉,即使一开始是良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可能发展成恶性的,尤其是那些个头大的、表面不规则的息肉。
2
发生率并不低
任何人都有可能长息肉,以下几类人更是高危人群:
☆肠息肉或是大肠癌的家族史或既往史;
☆饮食生活习惯不健康,如常饮酒、吸烟等;
☆50岁以上。
3
不易察觉
大肠息肉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不易察觉,很多人会将肠息肉的症状归结到其他病上,比如痔疮,常常只有做了肠镜检查才会发现是肠息肉。
因此有计划的肠镜筛查,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根据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男性肠癌的发病为1‰,女性的发病率为0.6‰,因而死亡的病历占到了癌症相关发病的前三名,那时,美国的肠镜普查覆盖率只有21%。
今年美国50岁以上的人群接受肠镜普查的概率已经达到65%左右,从今年的癌症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出,美国肠癌的发病率正在下降,到现在,为男性0.6%和女性0.27%。
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肠镜筛查使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了。因为医生在肠镜检查时发现大肠息肉,在检查后将它们切除并送检,这相当于切除了大肠息肉恶化成大肠癌的必经之路,发病率自然就降低了。并且大肠癌能够在早期就被发现,这样,大肠癌在中早期的治愈率能大大提高。
4
做肠镜真的那么可怕吗?
请输入标题bcdef
很多人因为对肠镜检查心存恐惧而拒绝接受,这种恐惧心理致使很多人放弃了肠镜检查,其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师的熟练操作,肠镜检查已经相当方便,绝大多数人可忍耐接受。
请输入标题abcdefg
5
做肠镜应该提前做哪些准备?
01
检查前三天宜吃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不吃蔬菜、水果。检查前1~2天禁食红色或是多籽食物,以免排便不干净影响肠镜检查。如有长期便秘、糖尿病问题的人,基础肠道蠕动会比较差,不吃这类食物的时间应该适当延长。
02
检查前一天晚上服用轻泻剂,如蓖麻油、番泻叶,同时多饮水。
03
检查当日要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工作,检查前半小时,安静休息。肠道清洁的方法很多,医院用药都不一样。应按医嘱进行肠道准备(特别是进行无痛肠镜检查者)。口服药物清洁肠道者,服药后要多饮水,最后排出大便呈清水或淡黄色,无粪渣,为最佳的肠道清洁效果。
提
醒
最后,小博再次倡议:目前我国50岁以上人群接受肠镜检查的比例不足15%,50岁以后却是大肠息肉的高发年龄。若您年过50还未做过肠镜检查,建议您去做一次全面的肠镜检查。至于每年的例行体检,可以先查简单的大便隐血检查,若有阳性结果再做一次肠镜检查。
让身体更健康让生活更幸福
让医疗更舒适
全国18家YEBO医院
选择浏览更多的文章(点击阅读)
桃李满天下的博士生导师医学殿堂硕果累累的肛肠专家姜春英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手术“一把刀”黄恒昌!
用一篇论文改写肠癌手术生存率的医博名医彭金生
痔科国宝“名弟子”军中圣手“将军刀”
良医济世“老父亲”肠癌克星吴和木
为患者疾苦着想屡攀学术高峰的胃肠专家熊俊光
熬夜的“成本”到底有多高,看完你还敢熬夜吗?
有这5种症状的人要警惕肠道疾病,5个方法教你保持肠道健康
每天揉腹三次,胜吃人参一支
孕期便秘,形成“胎毒”,对宝宝的危害有多大,你不得不知道
赞赏
长按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使吡美莫司乳膏价格贵不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1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