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小的肉疙瘩称为息肉,生长到一定程度就叫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任何消化道粘膜上的隆起性病变均可称为消化道息肉,肉眼上看来同样是一个息肉,实质上却是不同的疾病。不同性质的息肉,预后和处理绝然不同。
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息肉的类型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根据不同类型,肠息肉的癌变率从3%~30%不等,大多数的结肠癌都是从肠息肉转变过来的。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相对较高。肠息肉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等器械检查。
肠息肉的早期确诊非常重要,研究发现,及时治疗能使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70%~90%。切下来的息肉一般会进行显微镜下病理检查判断良恶性或者是否属于癌前病变。总的来说,大肠息肉是恶变率较高的疾患,属癌前病变之一,
专家认为只要内窥镜检查所能到达的消化道部位,均可在内窥镜的直视下行息肉的圈套摘除或行高频电切除,无需剖腹,也不用切除病变部位的胃或肠,手术过程十分简单易行。不仅可以消除恶变的隐患,而且可以解除精神上的顾虑,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检查和治疗态度。
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年龄大于40岁的人。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4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或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
本期主题词:肠癌预防
(想了解更多请继续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如何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