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很多人选择了肠镜检查,有一部分人群在检查时可能会发现有肠道息肉。很多结直肠长了息肉的患者,未必有任何症状,只是偶因腹泻或便血,经检查后才发现得了肠息肉。对于结肠息肉,很多人会问:到底什么是结肠息肉?为什么会得结肠息肉?怎么明确肠息肉性质?肠息肉如何治疗?发现肠息肉的患者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后是否等于解除了癌变警报?今天小编给大家普及一下肠息肉及摘除的相关知识。
、到底什么是结肠息肉?
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
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2、怎么明确肠息肉性质?
肠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推动活动度差的,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但肠镜下观察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需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
所以,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3、肠道长息肉的原因
0.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水果多者较低。
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
02炎症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
也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03基因与遗传
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
04肠黏膜损伤
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或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05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4、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5年。当然,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
5、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0年。据Morson在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这个时间约为0年。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5年。
6、发现肠息肉咋办?
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所以,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
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肠息肉切除必须做活检,以排除癌变。
本次,小编着重为大家科普下内窥镜下肠息肉切除。
目前的内镜技术发展,肠镜下切除息肉成为非常简便、安全、有效的微创操作。让我们通过肠镜下图片,来了解一下息肉切除的几个步骤:
步骤一:发现息肉,并将其暴露于视野正中。
步骤二:通过肠镜上的孔道插入特殊器械(电圈套器),并在息肉旁伸出钢丝圈。
步骤三:将钢丝圈套住息肉,并于息肉根部收紧钢丝圈。
步骤四:轻轻向肠腔内提起息肉,使钢丝圈尽量远离肠壁黏膜。
步骤五:在钢丝圈上脉冲式通高频电进行电灼烧,直至息肉根部被切断,息肉脱落。
步骤六:为防止创面迟发性出血,可以使用金属夹子夹闭创面。本图为夹子在创面旁打开。
步骤七:金属夹子于创面处夹闭。
至此,肠镜下切除息肉的操作完成。脱落的息肉需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而留置于肠道内的金属夹也将在以后的数日内自行脱落排出体外。
7、发现肠息肉的患者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
养成定期复查的习惯。
凡已经明确大肠息肉的患者,均应每0.5年~年复查一次肠镜,防止出血或癌变。
调整饮食。
禁食辛辣、油炸、肥腻、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且有规律,避免因低纤维素导致的便秘习惯。酒精刺激也会加重息肉的刺激,因此得了息肉的病人戒酒也是非常必要的。
适当运动。
由于右半结肠是以副交感神经分布为主,适度锻炼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肠蠕动加强,粪便在右半结肠内停留时间少。
保持好心情。
当人的神经过度紧张,支配内脏器官蠕动的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蠕动,使速度减慢,从而导致便秘。便秘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
结肠息肉切除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千万不要置之不理,以免延误病情。正视现实,尽量放松,只要饮食有节,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癌变的机会。
祝您健康
小贴士
医院白癜风专业医院今年白癜风最新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