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汗水黏黏的、有异味,还会弄脏衣服,出汗的时候人也不舒服。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设法不出汗、少出汗、不运动…...其实,花尽心思让自己不出汗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平时出汗少,毒素排不净、免疫力下降,感冒、关节炎、失眠就会找上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是成倍涨……
视频
不出汗预示什么病?
不出汗,人不安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方式,正常的出汗有利于身体健康。在中医看来,适当出汗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邪和热毒,人也变得精神抖擞。细细数来,出汗有以下十大好处!1.排出毒素主动出汗能加快人体的体液循环和代谢过程,将体内堆积的乳酸、尿素、氨等毒素排出,保障鼻子、皮肤、肺脏、大肠这一系统畅通,还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肾脏的代谢负担。2.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由于血管内径变窄、变硬,单位血流量受到限制而出现的一种现象,运动出汗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壁弹性,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3.促进消化、睡眠
出汗促进消化睡眠。中医强调劳逸有度,过劳会伤元气,过逸会导致气血运行缓慢。不出汗、气血运行慢了会影响消化,导致人吃不香;神经活动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导致人晚上睡不香。
4.防骨质疏松
不少人以为出汗会导致体内钙质随汗液流失,实际上只有水溶性的维生素才会随汗液流失,钙虽然溶于水,但溶解度很低,不太会随着汗液排出。相反,出动汗有利于钙质的有效保留,防止骨质疏松。
5.增强记忆
美国针对2万中学生进行的一项长期教育实验表明,主动运动流汗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记忆力、专注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6.护肤美容
汗液是最好的天然美容液。正常人皮肤表面汗液与皮脂腺分泌到体表的油脂会形成一层乳化膜,防止了体表水份的丢失,从而使皮肤显得光滑润泽。总不出汗的人,皮肤代谢缓慢,一些废弃物难以排出。出汗可以清洁毛孔,达到美容护肤的功效。
7.减肥
当人体运动并达到一定强度时,脂肪便会燃烧转化成热量,通过汗液排出体外。
8.让男人更有魅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男性流汗的气味能使女性心情愉快并感到精神放松。
9.提高免疫力
出汗还有另一个惊人的好处,那就是提高身体免疫力。很多人为了提高免疫力经常会吃一些保健品,一些保健品中所含成分不明,有些保健品含激素,反而抑制免疫系统。
10.预防感冒
出汗实际上有助于抵抗结核病菌和其他危险的病原体。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肽能有效地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它能进入细菌的细胞膜,对其进行分解。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成果表明:皮离蛋白能够非常有效地对抗结核病菌和其他细菌。这种天然物质比抗生素更为有效,皮离蛋白这种天然的抗生素在微酸性的汗液中能够自然的被激活。艾灸出汗现代人泄热、排寒湿的最佳方法
很多人喜欢去蒸房养生,洗浴完,蒸房蒸一会儿,出了一身汗,很是痛快淋漓!可是,这种方法真的靠谱吗?
中医有个说法,叫“动汗为贵”,意思是运动过程中出汗,这是最珍贵的,对健康是有帮助的。而蒸出来的汗,则是依靠高温强行将身体的体液蒸腾出来,最终反而是伤阴血的。所以,蒸房还是少去为妙,想健康,不如去跑步,跑到微汗,养生效果就达到了。如果没有时间跑步,想偷个懒,有一个可以和“动汗”相媲美的方法,那就是艾灸出汗。
通过艾灸出汗,这可谓是现代人泄热、排寒湿的最佳方法。艾灸可以扩张周围血管、疏通经络、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代谢、促进毒素和寒湿的排除。
艾灸后每个人的症状不同,出汗的部位也不同,有的人是胸前出汗,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有些人阳虚的比较严重,刚施灸的前些天很少出汗,之后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这是因为每个人毒素排出的路径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会从最虚弱的地方排出来。
视频
艾灸后出汗,是好事还是坏事?艾灸后出的汗也分两种,有些人艾灸后排出的汗是粘粘的,这种人湿气比较重,而有些人出的汗液就像水汽,或者摸起来是凉凉的,这种情况一般都说明寒气大。如果是发烧或者上火,出汗是非常好的泄热途径。如果潮红中夹杂着浅白色、红色的斑点,说明经脉不通,气血运行比较弱。可以加强此部位经络的疏通,每次做艾灸前用刮痧板疏通相对应的经络,然后再进行艾灸,直到白点消失,温热感不断增加。潮红的症状就会逐渐减轻。另外,如果用灸盒或者灸筒艾灸穴位,皮肤潮红会伴有水气,摸起来感觉非常湿润,说明艾灸的量够了。一般艾灸后潮红与汗出会同时出现。特殊问题:灸后大汗淋漓如果出了大汗后,身体没什么不适,这种情况不用担心,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艾灸的过程中适当饮用温水,及时补充体液就行。但如果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需要适当减少。还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比如,有一个患者有阴阳两虚症状,白天没有时间艾灸,只能晚上灸,每次灸一个多小时,时间比较长,他本来就阴虚,所以麻烦也就来了,不仅每次艾灸都会嗓子痛,而且会出一身大汗,第二天感觉非常虚,一动就出汗。人一旦虚了,就容易出汗。最后,有的人是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大汗淋漓。比如,有的人喜欢盖上被子艾灸,这种情况下出大汗基本都是因为温度太高,捂出来的。每次艾灸的时候,适当盖好保证不着凉就行,不要捂出大汗。小贴士:大汗后身体不适的预防方法首先,要尽量避免灸量过大、盖得太多。其次,配穴的时候,不要总是灸身体的上半部分,要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涌泉等下焦、滋阴的穴位。再次,一定要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最后,在用艾灸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汗比较多,除了在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摄。最好宁心静气,这样人体消耗的能量不会太大。艾灸出汗确实是泄热、排寒湿的好方法,但不可太过。因为中医讲“血汗同源”,汗液是人体最宝贵的精华所转化的。出汗过多,人体容易造成津液亏损。特别是年龄大且伴有阴虚严重的人,就更容易出汗,所以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好物推荐(1)
暖脐贴温通中、下焦,适用于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增生、尿频等。调节肠胃功能,对于便秘、腹泻有双向调节作用。
好物推荐(2)
很多人胡吃海喝,不重视清理肠道垃圾,吃进去的与排出来的不成正比。久而久之,内毒积聚出现肥胖、便秘、口臭、头昏、乏力、皮肤暗沉、色斑、月经不调、乳腺问题、生殖系统功能异常、失眠、抑郁、焦虑....
消食通,调节脾胃运化功能,排肠道湿毒,适用于脾虚,痰饮、水湿、浊毒内停者,属于内毒聚积的都可用。好物推荐(3)
温阳丹(食准字号、药食两用)
好物推荐(4)
正能量高枕无忧药枕
正能量高枕无忧药枕,含有忘忧草、合欢皮、檀香、薄荷等30种纯天然植物精华,能安神定志、避瘟祛邪。人生中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枕头上度过的,我们的枕头舒适度可以经得起每个人的检验。中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纠偏抗干扰作用,给你带来一夜深睡眠。我们将定期与您分享移毒疗法及健康管理的专业知识,为人们认识中医的多样性及独特性尽一点微薄之力。
视频
严氏丹药移毒疗法
推荐阅读
▼
严氏丹药移毒疗法简介
喉癌对于男性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如何预防喉癌?
五位中医谈癌症,林杰、李可、吴清忠、刘力红、严浩翔
老中医潘德孚:千万别手术、化疗、放疗,中医真的可以治愈癌症!
泻血(排瘀)疗法,可治百病
中医药非遗传承项目交流展示大会将于年1月8日至1月10在河南郑州举行
寒则积,积则癌!央视:癌症不是用来治的,是用来防的!祛寒就是防癌
解读:阳化气,阴成形!
西医有上百种癌症,但在治疗上却只有三套方法
死精症,阳痿早泄,宫寒不孕,该如何治疗?
只有让中医介入,才能解决当下的“无效医疗”问题
中医惊世发现:疏通经络,负面情绪自然消失!
农药残留,最伤不起的是儿童
倪海厦:只要大便通畅,就不会累积过多的营养去支持癌症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能做些什么?
失眠,即“阳不入阴”。失眠患者,该怎样调理补救?
用中医思维简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治对策
痛风的“帮凶”不止是酒,还有这四种“水”
日本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
特殊时期,更要保证机体免疫力正常,对于防癌治癌也如此!
颈椎病、富贵包最怕一个穴!艾灸以后,好得快!
为何肿瘤怕艾灸?一灸补阳、二灸化阴、三灸强免疫!
艾灸调理子宫肌瘤
前列腺增生如何灸?取穴不多,重灸才有效
中医健康的精髓,揭露疾病的真相,这才是养生之道
十病九寒,湿邪粘滞,不易除之。四个方法让寒气一扫而光
眼睛发出的三个信号暗示肝脏有问题,请尽快治疗,提防拖出肝硬化和肝癌
气虚病多!补气用灸法,心气、肺气、脾气、肾气通通补足
一曲终了,安然入眠
声带息肉别急着切,试试这味药
总是便秘怎么办?便秘原因是什么?
万病之源起于寒,女人体寒会怎样?
肝癌是“沉默的癌症”,身上出现四种不适,应尽早就医
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危害
子宫肌瘤、甲状腺瘤、乳腺结节,都是肝经上的坏东西,重在疏肝经
肥胖、便秘、口臭、皮肤暗沉、月经不调、失眠、抑郁、焦虑......须清泻肠道
用中医思维破解糖尿病的机理
太溪穴,滋阴益肾大补穴
上热下寒的具体表现和调理方式
津液是人体的仙丹!
心累吃梨,腿累吃柿子,眼睛累了吃什么?
艾灸涌泉:妙不可言!不单暖脚,还能搞定烦人的失眠、上火、高血压......
《十二经络与情绪对应表》及调解情绪之大穴,值得收藏!
很多疾病,腹部是病根,艾灸打通它,能斩断病根养肝等于养肾,肝肾同源,肝血充盈肾水才旺!
切掉了肿瘤,却切不掉形成肿瘤的原因。
为什么会血压高
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中药香囊——中医的佩香疗法,养生防疫抗病毒
中医判断健康的十大标准
肾虚纹,你有吗?
所谓的失眠,就是阳不入阴
用中医思维体悟道法自然
“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
寿命短的人大都脾胃虚,为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