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直径5毫米的大肠息肉放任20年恶变成


按从肠息肉到肠癌,究竟有多远?一般情况下,肠息肉的生长是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但没人能预料这个“小东西”何时会“摇身一变”,成为肠癌。这也是为何在发现肠息肉后,专科医生会强烈建议患者及时接受肠镜下切除手术的原因。4月25日,广东医院官微报道了该院消化内镜科主任医师李初俊曾接诊过的一个真实案例——20年前,该患者接受肠镜检查后就发现直肠里长了1颗直径5mm的亚蒂息肉,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复查追踪,而是放飞生长20载,终于演变成为直肠癌,错失处理的大好时机。

陈先生,61岁。

大便次数增多,伴反复便血3个月。

作为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专科医生,李初俊医师敏锐地意识到:情况不妙!可能又是直肠癌!

当医生追问患者既往病史及是否做过肠镜检查时,患者竟拿出了一份20年前的肠镜检查报告。这一看,真是让人惊呆了!原来,早在年的4月16日,陈先生在当地曾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当时便发现有个直径5mm的亚蒂直肠息肉,但未做处理。

当时未做处理,或许还可理解。但此后的20年,患者竟一直没有予以重视,再也没有通过肠镜复查去追踪息肉的变化!

这份20年前的纤维内窥镜检查报告显示:患者直肠有一处约0.5cm×0.5cm的腺瘤样息肉,发红短蒂,无活动性出血。

肠镜报告如下——

纤维内窥镜检查显示有腺瘤样息肉

5mm有多大?差不多就绿豆大小。

可惜,早期的肠镜没有图像。为便于大家直观感受,我们贴出另一患者接受电子肠镜检查后发现的亚蒂息肉的影像,同样也是直径约5mm——

直肠直径约5mm的亚蒂息肉

电子结肠镜下,

发现“20岁”的息肉已变癌

生长了20年的息肉会变成什么样子?李医生立刻为患者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于直肠距肛缘12~17cm见一环2/5周肿物,直径4~5cm,表面糜烂坏死。

从肠镜检查所见基本可以确定,直肠息肉已经癌变为直肠癌,而且已经不是早期!

电子结肠镜检查

众所周知,病理检查才是肠癌诊断的“金标准”。

但最后的病理诊断结果也不会有任何疑问——(直肠)中分化腺癌,CT分期:T4aN+。至此,肠癌确诊,息肉癌变无疑!

直肠癌伴溃烂、出血

年3月3日,患者在该院接受了“开腹直肠癌根治术+腹腔引流术”,顺利切除了包括肿瘤在内的肠段,清扫了周围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其直肠中分化腺癌已是II级,伴灶性坏死,浸润肠壁全层至浆膜下脂肪组织内,分期为T3。

不幸之中的万幸:没有转移;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其实,只要1次肠镜检查,就能揪出“潜伏”20年的隐患

5mm的直肠亚蒂息肉,放任不管20年后,长大了足足10倍,成为50mm的病变。

原本是良性的息肉(癌前病变),终于“质变”成了直肠癌。在这个漫长的“质变”过程中,患者错过了两个关键的处理时机:

第一次机会——在发生肠癌癌前病变前,患者未能在还是息肉的这个癌前病变阶段接受肠镜下超微创切除,否则便可祛除癌前病变,预防肠癌;

第二次机会——即使息肉刚刚癌变,早期仍可通过内镜治愈性切除。若及时就诊,就可在内镜下进行超微创切除局部早期癌变的息肉,无需开腹,无需切除肠段,可以保持肠道器官的完整性,避免肠癌根治手术带来的巨大手术创伤。

可惜,此案例由于拖延治疗,最终需要实施直肠癌根治术,切除了包括肿瘤在内的肠段,治疗过程必须承受着肠道器官缺失和较大的创伤,也需要耗费较多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

讲完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来聊聊大肠息肉。

链接

寸肠千结,定要赶在息肉“变身”之前

大肠息肉其实是大肠粘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准确一点说,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而其中70%以上为腺瘤性息肉。

许多研究表明:某些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机会是非常高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癌变的机率会逐渐增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肠腺瘤是肠癌的“前传”。

那么,从肠息肉到肠癌,究竟有多远?

按照病理学分类,有的大肠息肉属于良性增生的产物,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大肠息肉”一直沿用至今。

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性腺瘤可高出10倍甚至更多。

另外,腺瘤性息肉体积愈大,癌变机会越高;无蒂腺瘤较有蒂腺瘤癌变率高,可见将腺瘤性息肉列为癌前病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早些斩草除根,它们其中的一部分有朝一日就会来个“华丽转身”,变化成可怕的肠癌。

譬如前文提及的20年前发现的5mm息肉。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起病时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它们会默默无闻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身体内,不易被察觉。

其中,一些较大的息肉也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但偶有腹痛,极少数患者大便时会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症状,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病人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被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病而延误检查。

大肠腺瘤性息肉生长缓慢,及早摘除大肠息肉对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大肠癌的发生意义重大。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向大肠息肉“亮剑”呢?

自从电子结肠镜应用于临床诊疗之后,临床医师对结直肠息肉治疗有了质的飞跃,具体治疗方法可依据肠息肉性质而定:带蒂的息肉和小而无蒂的息肉,均可经电子结肠镜、在直视下用圈套电灼,或热活检钳法摘除,此种方法成功率高,治疗效果确切。

在做肠镜检查时,医生如果发现息肉较大,一般会取一块组织做活检,送入病理科做病理分析。如果是小的息肉,可以通过内镜下直接摘除的方法,就可以达到把病灶去除的目的。取下的组织,再送到病理科做病理诊断,如果诊断结果为良性,就阻断了癌变的发生。

来源:海上柳叶刀、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精准治疗”综合整理编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申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不作商业用途,仅作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敬请谅解,联系我们删除,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52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