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肠息肉的症状 > 大肠息肉后遗症 > 辨病论治十三方系列之七ldquo麻子
当前位置: 大肠息肉的症状 > 大肠息肉后遗症 > 辨病论治十三方系列之七ldquo麻子
本文根据张雪亮老师年9月为西学中班讲课内容整理
(辨病论治十三方
系列之一“牡蛎散”;辨病论治十三方
系列之二“苍耳散”;辨病论治十三方
系列之三“辛夷散”;辨病论治十三方
系列之四“过敏煎”;辨病论治十三方
系列之五“缩泉丸”;辨病论治十三方
1-5回顾、拓展;辨病论治十三方
系列之六“酸枣仁汤”)
07
麻子仁丸
我们讲下一个方子,再讲一个临床常见的问题,也是男女老少通见的问题,特别是老年人习惯性发生的——“便秘”。从中医来讲,如果讲辨证,分的很细。有“虚秘”,气虚导致的便秘。有“痰秘”,体内痰湿重可以发生便秘。有“湿秘”,就是体内湿气大导致的便秘。由什么原因导致的便秘,中医叫什么秘,这叫辨证。我们讲一个临床也有中成药,常用的方叫麻子仁丸,还是医圣张仲景的方子。“麻子仁丸治便难,枳朴大黄杏芍参”,大家记不住组成就背方歌。其实学西医也一样,背是基本功,很多东西要背。要背中药,要背方剂,要背经典。方剂记不住就编成歌,经常背就记住了。有的人说“张老师,你怎么出口一下背那么多东西?”,因为我以前就喜欢背,再一个要经常复习,自然时间长了就忘不了了,等你老年痴呆了还忘不了,因为痴呆的人只记不住眼前的事儿,20年、30年以前的事张口就来。痴呆的时候是记不住眼前的事儿,刚吃过饭就忘了,还以为没吃饭,那叫痴呆。但是你要说10年、20年,甚至他小时候的事,他有时候还能说的清清楚楚。麻子仁丸实际上也不能完全讲是一个辨病的方,它毕竟还是适用于胃肠湿热性的便秘,《伤寒论》叫脾约证,脾阴为胃热所约束,脾的功能为胃热所约束叫脾约证。这里面的大黄、枳实、厚朴行气通便,火麻仁、芍药润肠通便。杏仁,肺与大肠相表里,我们在治疗便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用一些宣肺的药。提壶揭盖
中医不仅仅是治疗便秘要想到宣肺,治疗癃闭,小便不痛快,有时候也要想到,叫“提壶揭盖法”。很多朋友家里都有紫砂壶,紫砂壶的壶盖上一定要有个眼儿,如果壶盖没缝,盖的比较严实,上边儿没眼,水倒不出来。就这个道理,中医叫“提壶揭盖”。想小便痛快,想治疗癃闭,光利尿不行,用很多的利湿利尿药不行,一定要加上宣畅肺气的药,治疗便秘也一样。麻子仁丸我们就不再详细的讲方解了,除了这些药以外,我们要复习一下临床用于便秘常用的一些通便的药。临床治便秘常用药
郁李仁
和火麻仁相提并论的,比它作用还要好,就是价格比它稍微贵一些的,有个叫郁李仁。当年我三十多岁开诊所,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火麻仁一毛钱,郁李仁就要一块钱,它俩的价格能相差十倍。郁李仁润肠通便,很安全,量可以大,没问题,用15克、25克、20克都没问题。而且刚才我说国家有个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里面就有郁李仁,郁李仁和火麻仁都是食品。凡是叫什么仁的药都能通便,因为里头油脂的成分比较高,包括桃仁、杏仁,杏仁本身不仅仅是宣畅肺气,它本身就可以润肠通便。子也一样,凡是叫什么子的药都能通便。有的老中医治疗便秘,除了郁李仁、火麻仁、调胃承气汤外,他喜欢用上桃仁、杏仁,一举两得,本身“仁”油脂成份多可以润肠、滑肠,再加上杏仁可以宣肺。我们还可以用点桔梗,桔梗是宣肺气的。枳术丸
治疗便秘,中医还有个名方叫枳术丸,枳实配白术,就两味药,又叫“对药经方”,用于胃肠疾病,包括胃炎,浅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便秘、腹泻,双向调节。但是,用法不一样,治疗便秘的时候,白术要用生白术,大家记住了。我以前说过中药凡是炒了以后它都会有收敛,所以要记住了,所有的中药炒了以后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我们治疗便秘要用生白术,一般可以用到30克以上。如果是腹泻,就用炒白术。肉苁蓉
大芸,又叫肉苁蓉,沙漠人参。肉苁蓉是一个热性的东西,偏热性,但是通便效果好,所以它经常用于阳虚的便秘,但是假如有热,也可以用,为什么呢?你看这里面有那么多的润肠泄热的药,这时候配一点偏热性的通便也没问题。有一次我上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做节目,我借了北京一个药店的一个肉苁蓉,很长,一米几长,拿着去很震撼,外号叫沙漠人参,既能温补肾阳,还能通便。肉苁蓉泡酒也可以,又叫大云,是经常可以用来治疗便秘的。不要小看便秘,如果各位在临床见得多就知道了,有的人真的很麻烦、很痛苦。老年人年纪大了,用泻药量把握不好,很麻烦,稍微劲大了拉裤子了。力量小了不管用,力量大了以后拉裤子了,刚有便意,刚一站起来还没走到厕所就拉裤子了。所以说尽可能用缓和一些的,杏仁、郁李仁、火麻仁、肉苁蓉,还有牛蒡根,牛蒡根也有一定的通便作用。总用大黄、芒硝,老年人受不了。增液汤
治疗阴虚的便秘,中医有个名方叫增液汤,这个要记一下,麦冬、玄参、生地。一看就是舌红无苔,甚至是裂纹舌,麦冬、玄参、生地每个15克。增液汤,增水行舟,河里头因为没水,所以船就走不了,假如增加水了,这个船就走起来了,中医叫“增水行舟法”,这个法在中医里头很有名气的。生栀子
咱们讲过一个方子叫栀子豉汤,生栀子通便效果非常好,炒栀子清火效果好,但是炒栀子炒过了,所以通便作用就差了。便秘,要注重饮食结构。便秘要多吃水果蔬菜,还要吃粗纤维。但是还不能太多,粗纤维太多也不行,但是要吃富含纤维的一些东西。针灸也管用,我是非常注重综合疗法,针药结合,但是我自己一般不给人扎针。咱们在座可能有很多扎针的大夫,扎针的大夫要再学学董氏奇穴,国民党年从大陆走的时候,带走了一个中医大夫,这个人姓董,山东潍坊人,好像叫董景昌,他发明了很多穴位,起的名字,叫董氏奇穴,奇怪的奇,那个意思就是效果好。他发明这些穴位,绝大部分都靠近手和脚,所以说都比较疼,但是效果挺好。比如说咳嗽,在大鱼际这儿发明两个穴位叫重子、重仙,重庆的重,儿子的子。有的时候慢性咳嗽老不好,配上董氏奇穴,效果挺好。董景昌唯一的一个传人,现在在美国,应该叫我师兄,因为他也跟刘渡舟老师上了博士。我们不能小看这些小问题,失眠、便秘、头疼、咳嗽都是临床非常非常常见的。中西医不是对立的
说到便秘,我们提一个另外的话题,大家知道开塞露,老年人经常便秘的朋友,家里都备着好多开塞露,最早的开塞露是谁发明的?是中医医圣张仲景。如果大家不信,重新去翻《伤寒论》,《伤寒论》里有两个方,一个叫蜜煎导方,用蜜弄好以后,乘热卷成小条状,凉了以后,便秘的人直接就像开塞露往里塞,塞进以后它就化,大便就软了,就下来了。蜜煎导方,专门导大便出来的。还有一个叫猪胆汁导方,猪胆汁也往里导。大家看,最早的开塞露,中医就有这个意识,张仲景就发明了两种开塞露。说明古人今人一样,为了解决临床问题,就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所以大家搞临床,千万不要把中医、西医对立,那样的人都是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人,中医绝对不是一提现代医学就认为是对立的,不是那样的。我讲课,我经常说大家想过没有,中医为什么叫望闻问切?一提中医就四个字儿“望闻问切”。有的人甚至说“你们中医怎么还看心电图、ct、核磁、x光,还弄这些啊?”我说你知道中医为什么要望闻问切吗?因为咱们中国人古代没有第五种手段,谁能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在明清以前有第五种手段来诊断疾病?没有啊。并不是中国人保守,我们说望闻问切的意思就是要用眼下一切可能的手段帮助我们诊断病情、综合病情、分析病情,这是望闻问切的本意。有人来学中医说要纯中医,什么叫纯中医?现代医学西医那些东西都不要考虑,那叫中医吗?你再看治疗手段,张仲景是方书之祖。张仲景书里用了针法,用了灸法,用了火疗,用了熨法,用了坐药,妇科病用了坐药,便秘用了导方,所以中医是个综合学科,为了解决问题,想尽各种办法,所以中西医绝对不是对立的。我还喜欢打比方,中西医不是对立的。我打两个比方,第一个比方,各位今天第二次见我,我的身高、体重、长相、穿的什么衣服、是单眼皮、双眼皮,这叫西医,非常的客观化、标准化。所以说很少有人怀疑西医的科学性。什么叫中医?我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事、讲不讲信用、我的处事风格叫中医。大家能看见、了解我吗?我是一个说话讲信用的人,还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你肯定不了解我。我是一个爱着急的人,还是一个不管什么事都悠哉悠哉的人,你还是不了解。我们共产党讲知人善用,知道他的什么?不是知道他的身高、体重。反对“带病提拔干部”,不是反对他有高血压,糖尿病,带病提拔,是因为他思想品德方面的病。大家搞中西结合,你要知道中医、西医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中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就像我们的性格,脾气都是客观的,但是测不出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你承认不承认?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不一样。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个人的脾气很难改,就像踢足球比赛,教练用哪个队员就能决定这一场比赛的胜负。比如说足球,咱们在座的可能不大了解,教练是喜欢用一个速度快,喜欢特立独行,配合精神差的队员,还是喜欢找一个讲大局的队员,对决定胜负都不一样,还要根据不同的对手。这是第一个比方,自己去思考中医和西医的区别。第一个,同样一个人,外表和他的内在,一个是中医,一个是西医。我们中医说的阴阳五行、寒热虚实、表里经络、四气五味、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肾相交,都看不见摸不着,它是这么一个学科。从它发挥的作用来看,我还喜欢打个比方,西医就是咱们北京、上海、深圳大城市里头的汽车,咱们家家户户都有汽车,带来了很多方便。中医就是北京、上海、深圳城市里头的电动自行车,汽车一定比电动自行车优越吗?大家想想,有时候优越,同时可以坐好几个人,能拉很多东西,如果不堵车,我很快就过去了。但是还有一种可能,一条米的路你可能半小时都过不去,电动自行车可以六个来回。大家搞中西结合,要自己想,各有优缺点。我刚才说了,中医还是一种智慧。
咱们今天不讲《黄帝内经》,要讲《黄帝内经》会讲中医学的智慧在哪里。讲到养病,《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必养必和”,养到达到和的状态,最佳状态,人就有可能登入天年,到天年的境界。这里头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我有一次到一个朋友那去,在他那儿碰见他另外一个朋友,另外一个女的是个博士毕业,茶专业,学茶叶的,一听说我搞医的,她说她最近正医院打官司,我说你为什么要打官司,她说她妈跟着她生活,她有个弟弟。突然有一天不知道谁想应该给老太太做个体检,老太太什么都没有不舒服,就做体检去了。体检以后,医生说你该住院。她也不懂,就住院,过了没两天老太太进ICU了。她一点医学知识都不懂,她闹不清咋回事,因为体检进了ICU,结果没救过来,所以她要告。当然后来我劝了,没必要告,告有啥意义,你告最后还是医学会出面鉴定赔偿问题。这个问题我说的什么意思?就是“必养必和”人年纪太大了,体检好不好?自己想。这样的例子多了,包括我们中医界一个老中医,83岁了,身体好好的,他医院的西医外科专家,说给老爷子做个体检,一体检,肠道里都有大的息肉,得住院手术。这一住院,一手术,肺部感染,没出来。我们后来一聚会,我们就想起他来。我们说假如他不去体检,不做这个息肉,他那年83,他活93,我估计很正常。这就是《黄帝内经》的智慧。中医古代还有一句话叫“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些病不需要去积极去介入,去治疗,你本身就是个中等的大夫。这句话有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冒进,我们是讲的讲智慧。你要看《黄帝内经》很有意思,很多话耐人寻味。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我们历代的人都已经不知道考虑了多少遍。编辑
彭丽媛
校对
宋文鑫
往期精彩推荐
●一剂麻黄汤,烧退身安康
●0.9cm胆囊息肉也没了
●中医说五脏
系列之一“肺”
●服用中药半月,尿酸下降
▼
▼
张雪亮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医史博物馆副馆长
中医养生方向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养生文化推广专家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养结合专委会会长
临床擅长治疗
乳腺结节、胆囊息肉、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结节性疾病;胃食管反流;各种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中医调理;杂病如偏头痛、顽固性失眠、脱发、顽固性咳嗽、怕冷、出汗、无名发热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皮肤病等;部分肿瘤的抗复发抗转移,如肾癌、膀胱癌、乳腺癌、胃癌等。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