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6.html很多人在体检之后,会被告知身体某个部位长了“息肉”,这些多余的“肉”,有的可能是癌症的前期征兆,有的却不用过多在意。
那么到底哪些息肉需要警惕?又该如何治疗?
大肠息肉
与癌的关系:★★★★☆
大肠息肉如果较小,几乎没有症状,通常在肠镜检查时被发现;如果较大,则一小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便秘、腹泻腹痛、大便性状改变、大便习惯改变等。
大肠息肉的癌变风险与其种类有关:非肿瘤性息肉(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息肉)一般不易癌变;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有癌变风险。
腺瘤性息肉且符合以下任一标准,癌变危险性较高:
1、息肉个数3个及以上;
2、息肉直径≥1厘米;
3、不论大小,病理报告出现“管状绒毛腺瘤”或“绒毛腺瘤”;
4、不论大小,病理报告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的数量、直径大小在“内镜检查”报告中会提到。而息肉是否属于“腺瘤性息肉”,只有“病理检查”报告才会告诉你,所以一定要关心病理结果。
胃息肉
与癌的关系:★★★☆☆
胃息肉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常在胃镜检查中被发现。伴有其他胃肠道疾病时会出现如胃痛、腹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
胃息肉常见的有三种,癌变风险也不尽相同:
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口服抑制胃酸的药物有关,癌变率不到1%
增生性息肉: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有关,癌变率1%左右,息肉长大后癌变风险会增加。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直径大于2厘米的绒毛状瘤性息肉癌变率最高可达40%。
与大肠息肉类似,胃息肉的类型也需要做胃镜时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才能确定。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1、息肉即使切除了,也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2、大多数息肉没有症状,一定要养成规律体检的好习惯,才能及时发现。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尽可能预防息肉的发生。
您做过胃肠镜检查吗?最近一次做胃肠镜检查是什么时候?温馨提示
不管您有无消化道症状
无痛胃肠镜检查,
40岁应该做,50岁必须做!
发现胃肠不适要及时就医,别让胃病常伴身边!在生活中,如果当你或身边的朋友/亲人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时,记医院进行胃肠检查,预防胃肠病变发生。切记不可拖!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预约挂号咨询电话
-
健康问题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