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武汉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案例
患者白某某,男,51岁,农民,顺平县人。主因上腹部不适一年,加重十余天入院。自诉大便正常。便常规加潜血阳性。查肠镜发现大肠多发息肉。肠镜病理提示直肠符合腺瘤息肉,距肛门约11厘米绒毛管状腺瘤,乙状结肠管状腺瘤。距肛门约11厘米绒毛管状腺瘤直径约2.5厘米,不除外局部恶变,给予镜下ESD切除。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管状腺瘤局灶癌变为粘膜内癌,黏膜内癌切缘阴性。也就是我们说的早癌。
我们了解一下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也可以为无蒂、广基。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
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
2)炎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当然,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
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肠息肉切除必须做活检,以排除癌变。
不同的息肉要采取不同的切除方法:
1.单发性息肉:1)息肉直径0.5cm:可以采用活检钳钳夹摘除,也可用电凝凝除或APC治疗。
2)息肉直径0.5cm的,且有蒂者:可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
3)如果蒂部较粗:可预先用尼龙绳或金属夹夹闭蒂部远端,再行电切术。
2.广基大息肉:
1)直径2cm的: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即先在病变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除息肉。
2)对于直径2cm的广基大息肉和平坦型病变,即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优先推荐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大块、完整的切除病变,并进行完整、准确的病例评估。
3.多发息肉
如果数目过多,可以考虑分次切除;
如果是家族性息肉病,则需要评估是否需要外科手术切除。
4.有些需要手术切除,对于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腺瘤较大;腺瘤呈广基型;腺瘤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仅行内窥镜无法切除的大肠腺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切除后的注意事项:
1.息肉切除术后需休息3天,一般情况卧床,可下床大小便,每天散步2~3小时。3天后可恢复日常活动。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避免伤口撕裂、钛夹脱落导致大出血。
2.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禁便秘及用力排便,防止过于用力导致创面出血及穿孔可能,有便秘病史的患者可以口服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液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3.较大息肉创面较大时需要禁食1天,一般息肉切除需要禁食2~4小时,待麻醉完全清醒及无腹痛后,可进食全流质1天。
术后怎么复查?
大肠息肉切除后,应强调定期结肠镜随访,早期发现新的病变和局部复发病变,并及时处理。
1.对于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10mm)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2~3年进行初次随访;
2.对于3~10个腺瘤,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0mm、有绒毛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如果确定息肉完全切除且整块切除的在息肉切除术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
3.在1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随访间隔应在1年以内,并考虑是否有潜在家族息肉病的可能;
4.对于接受分块切除无蒂型息肉的患者应该在随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从而验证息肉是否被完全切除;
5.对于疑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加强随访,同时对其由血缘关系的亲属做肠镜检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后期大多数癌变)。
6.单个良性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大肠镜。多发良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
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高。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所以,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
就拿文章开头的患者来说,之前这个患者就是个肠息肉患者,随着时间的累计不知道哪天就恶变了,成了肠癌患者,但是仍然没有什么症状,故无症状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名患者,拯救一个家庭。发现并治疗早癌,我们在路上。
医院内镜室
内镜室位于门诊楼2楼西侧,是集内镜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独立临床医技科室。医院田自力主任。
目前可开展C14呼气试验查幽门螺旋杆菌、普通胃肠镜、无痛胃肠镜、十二结肠镜。特色治疗:1.消化道出血止血术;2.消化道息肉切除术;3.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4.食管、贲门狭窄的内镜下治疗以及消化道早Ca及Ca前病变的镜下切除治疗。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