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中医外科学学习指导


中医外科学学习指导

主编:万健民

编写目的:①根据教纲要求,依据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学习及备考需要编写此书。②突出循序渐进的科学学习方法,此书以学生在校学习核心内容为主,围绕进行编写。

编写体例:分学习纲要;重点内容;方法提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四部分。

绪论

熟悉中医外科的发展概况;历史成就;中医外科三大学术流派。

一、中医外科历史成就

1.《山海经》记载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石针,用以切开排脓。

2.殷商甲骨文有最早外科病名的记载:疾自、疾耳、疾齿、疾足、疾止、疥、疕。

3.《周礼·天官》最早记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4.《内经》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5.战国时期的第一位有记载的外科医生——医竘。

6.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麻醉药作全身麻醉,进行死骨剔除和麻醉等手术。被誉为“外科鼻祖”。

7.晋代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

8.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应用海藻治瘿病,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方法;应用狂犬病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免疫疗法。

9.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治疗的梅毒专著,应用砷、汞制剂进行治疗。

二、中医外科三大学术流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提“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提“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也。”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牛蒡解肌汤);在中部者,属气郁、火郁,气火俱发于中也(柴胡清肝散);在下部者,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萆薢胜湿饮)”。在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1.记忆“最早”和“第一”;

2.熟悉三大流派:“正”祥精,脾胃重;“全”阴阳,阳和汤;“心”内外,三焦贵。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是();hi)];I1O+J(T:t仲景论坛A.《五十二病方》6HbN#W2Q0s+P(K4g张仲景学术研究B.《刘涓子鬼遗方》,}8Y,u;q:Q)[:L:u4h仲景论坛C.《外科精义》b7?u1wD.《外科枢要》坛E.《外科正宗》

2.《外科证治全生集》的作者是()!F2g;q*`.?4k:_5Z/Z仲景论坛A.陈实功(X4}5V5?(l"c2k张仲景学术研究B.祁广伤C.王洪绪伤,D.高锦庭Zy7^:

!B5]H0`仲景论坛E.吴师机

3.最早记载外科病名的是()

A.《五十二病方》B.《刘涓子鬼遗方》C.甲骨文D.《黄帝内经》

E.《周礼》

4.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B.《金创瘛疚方》C.《肘后备急方》D.《刘涓子鬼遗方》

E.《五十二病方》

5.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的是()

A.《外科正宗》B.《五十二病方》C.《中藏经》D.《世医得效方》

E.《黄帝内经》

6.《刘涓子鬼遗方》的作者是()

A.危亦林B.龚庆宣C.葛洪D.王怀隐E.刘涓子

7.最早记载用水银治疗皮肤病的著作是()

A.《刘涓子鬼遗方》B.《肘后备急方》C.《千金方》D.《霉疮秘录》

E.《外台秘要》

8.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著作是()

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C.《刘涓子鬼遗方》D.《诸病源候论》

E.《肘后备急方》

9.集膏药外治法大成的文献是()

A.《理瀹骈文》B.《外科全生集》C.《外台秘要》D.《洞天奥旨》

E.《外科传薪集》

10.被后世医家誉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著作是()

A.《外科大成》B.《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C.《外科正宗》

D.《外科精义》E.《外科理例》

11.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观点的医家是()

A.陈实功B.巢元方C.王惟德D.高锦庭E.汪机)H/r/k%p$F3H4E弘扬仲景,光大国医二、简答题

1.简述明清时期外科三大学术流派及其成就。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C4.E5.E6.B7.D8.E9.A10.C11.D

二、简答题

1.(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①列证最详,论治最精;②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①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①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②外疡实从内出论。③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

第一章中医外科常用技术

第一节药物疗法

掌握箍围药的使用方法。

1.草药:又称生药。指采集的新鲜植物药。

适应证:红肿热痛的阳证肿疡。

用法:采集、洗净、晾干,加食盐捣烂,外敷。

2.膏药:又称薄贴,现称硬膏。富有粘性,敷贴患处,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创面,避免外来刺激和毒邪感染。

适应症: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

用法:阳症:太乙膏(生肌)、千锤膏(提脓);阴症:阳和解凝膏、咬头膏(腐蚀)。

3.油膏:现称软膏。是将药物和油脂类基质混合煎熬或调和成膏的制剂。

适应症:肿疡、溃疡、皮肤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

用法:①肿疡期:阳证:金黄膏(散结消肿)、玉露膏(清热解毒);半阴半阳证及瘀血证:冲和膏;阴证:回阳玉龙膏。②溃疡期:去腐生肌:生肌玉红膏;防腐生肌:红油膏;润肤收敛:生肌白玉膏。

4.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适应症:外疡无明显肿块。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用法:阳证(菊花银花冷茶):金黄散、玉露散。半阴半阳(葱姜韭蜂蜜):冲和散。阴证(醋酒):回阳玉龙散。

5.掺药(chān):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原理,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配制时应研极细,无声为度;植物类药物另研过筛;矿物类水飞;珍贵药物另研。

①消散药:适用于初期局限未成脓。先箍围后掺药。阳证:阳毒内消散、红灵丹;阴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

②提脓祛腐药: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提脓祛腐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方法。红升丹(Hg):拔毒,提脓,生新。用于溃疡疮口不敛,肉芽暗滞,腐肉不净。黑虎丹(不含升丹):消肿提脓。主治痈、疽、疔、疮、瘰疬、流痰等证,溃后腐脓不尽。

③腐蚀与平胬药:适用于肿疡脓成未溃时,或已溃口小,或胬肉突出,或溃口僵硬,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用之。白降丹、平胬丹。

④生肌收口药:适用于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生肌散、八宝散,阴阳证通用。

1.记忆药物疗法种类、适应证、用法;

2.熟悉常用药物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太乙膏的功效是()

A.清热消肿,散瘀化痰B.活血祛腐,解毒止痛

C.消肿止痛,提脓祛腐D.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E.温经和阳,祛风散寒

2.具有腐蚀性的膏药是()

A.千捶膏B.太乙膏C.咬头膏D.阳和解凝膏E.红油膏

3.下列各项中属于提脓祛腐药的是()

A.九一丹B.红灵丹C.八宝丹D.白降丹E.金黄散

4.性偏寒凉,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的药物是()

A.咬头膏B.金黄膏C.千捶膏D.冲和膏E.玉露膏

5.对升丹过敏者,提脓祛腐时宜选用的外用药是()

A.红灵丹B.八宝丹C.平胬丹D.黑虎丹E.九一丹

6.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应选用的外用药物是()

A.冲和膏B.太乙膏C.阳和解凝膏D.咬头膏E.玉露膏

7.阳证肿疡的首选外用药物是()

A.红油膏B.冲和膏C.金黄膏D.疯油膏E.生肌玉红膏

8.阴证疮疡的首选外敷药物是()

A.冲和膏B.阳和解凝膏C.太乙膏D.疯油膏E.玉露膏

9.具有腐蚀作用的药物是()

A.九黄丹B.八宝丹C.五五丹D.红灵丹E.三品一条枪

10.常用挂线法来治疗的疾病是()

A.内痔B.脱肛c.瘰疬D.肛漏E.脱疽

11.使用膏药的主要优点是()

A.不致出现过敏现象B.柔软、滑润,无板硬、黏着不适感

C.不会刺激皮肤引起皮炎D.能使疮口早日愈合

E.富有黏性,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

12.使用油膏的主要优点是()

A.不致出现过敏现象B.柔软、滑润,无板硬、黏着不适感

C.不会刺激皮肤引起皮炎D.能使疮口早日愈合

E.富有黏性,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

13.具有腐蚀作用的药物是()

A.八宝丹B.小升丹C.红灵丹D.小金丹E.白降丹

14.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药物是()

A.八宝丹B.小升丹C.红灵丹D.小金丹E.白降丹

15.适用砭镰法的是()

A.寻常疣B.丝状疣C.下肢丹毒D.息肉E.颈部多发性疖肿

16.适用挑治法的是()

A.寻常疣B.丝状疣C.下肢丹毒D.息肉E.颈部多发性疖肿

17.溃疡腐肉已脱新肉不生,可选的外用药是()

A.生肌散B.青黛散C.桂麝散D.八宝丹E.回阳玉龙散

18.溃疡腐肉难脱肉芽暗红,可选用的外用药是()

A.生肌散B.青黛散C.桂麝散D.八宝丹E.回阳玉龙散

19.金黄散是()

A.箍围药B.消散药C.腐蚀药D.平胬药E.提脓祛腐药

20.红灵丹是()

A.箍围药B.消散药C.腐蚀药D.平胬药E.提脓祛腐药

二、简答题

1.试述箍围药的定义、适应证和用法。

2.试述提脓去腐药的定义、适应证和用法。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A4.C5.D6.C7.C8.B9.E10.D11.E12.B13.E14.B15.C16.E17.A18.E19.A20.B

二、简答题

1.箍围药

定义

古称敷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

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

金黄散、玉露散

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阳证疮疡

回阳玉龙膏

温经活血、散寒化痰

阴证疮疡

冲和膏

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

半阴半阳证疮疡

第二节手术疗法

掌握各种手术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注意事项。

1.常用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

2.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理解、分类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简答题

1.切开法如何进行切口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1.略

二、简答题

1.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第二章外疡

第一节概论

掌握外疡的发病机制,辨阴证阳证,辨肿痛痒脓,辨善恶顺逆,内治法消、托、补。

1.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指发生于体表未溃破的肿块。

3.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创面。

4.外疡总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5.疮疡局部症状的阴阳辨证要点:

阳证

阴证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凉或不热

肿形形势

高肿突起

下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剧烈、拒按

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6.辨肿的性质: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

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

风肿

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

湿肿

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痰肿

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

气肿

肿势皮宽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瘀血肿

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疼痛,按之应指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7.辨痛的原因:

热痛

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

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

痰肿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化脓肿

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瘀血肿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8.辨痒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9.肿疡和溃疡做痒

肿疡作痒

有头疽、疗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

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

乳痈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有痒的感觉

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之趋势

溃疡作痒

痈疽溃后,肿痛渐消,忽然患部感觉灼热奇痒

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

溃疡经治疗后,引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腐肉已脱、新肌新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

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

10.辨脓的有无

有脓

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

无脓

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11.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12.应指: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

理解、分类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A.外感风温、风热B.热毒、火毒C.气郁、火郁D.外感暑热E.外感湿热之邪

2.外疡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感六淫B.感受特殊之毒C.经络阻塞D.情志内伤E.外来伤害

3.下列除哪项外均正确反映了外疡的病因与病位的关系()

A.发于头面者多因风温、风热引起B.发于胸腹者多因气郁、火郁引起

C.发于臀部者多因火郁引起D.发于胫足者多因湿热、寒湿引起

E.发于上肢者多因风热引起

4.气血与外疡的关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疡的发生与否,与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B.气血盛衰与外疡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C.局部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可转化

D.气血虚外疡易成脓、破溃

E.气血旺盛外疡易生肌收口

5.饮食不节导致外疡发生的最常见病机为()

A.胃气不和B.胃失和降C.胃阴不足D.胃热壅滞E.湿热火毒内生

6.情志内伤所致外疡的好发部位是()

A.乳房、胸胁B.颜面C.背部D.手足E.臀部

7.外疡的辨证应首辨()

A.病因B.经络C.阴阳D.部位E.善恶顺逆

8.下列辨外疡阴证、阳证的主要依据,哪项不正确()

A.患部皮肤颜色红活与否B.肿势高突还是平塌C.局部灼热与否

D.病发于皮肉还是筋骨E.脓液之有无

9.风肿的特点是()

A.肿块硬如棉、馒,有囊性感B.坚硬如石C.皮色发白微肿

D.漫肿宣浮E.肿而木硬

10.痰肿的特点是()

A.坚硬如石,皮色不变B.皮紧内软随喜怒而消长

C.肿块硬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D.漫肿,色先青紫后变黄褐

E.肿势平坦

11.湿肿的特点是()

A.重按之如烂棉不起B.软如棉、馒C.皮紧内软

D.肿而宣浮E.肿如结核

12.寒痛表现为()

A.胀痛B.酸痛C.痛而喜按D.跳痛E.灼痛

13.外疡辨有脓哪项最重要()

A.疼痛剧烈B.皮肤灼热C.按之应指D.脉来滑数E.发热持续

14.外疡辨善恶顺逆的临床意义是()

A.判断病情轻重程度B.判断外疡局部发展是否顺利

C.判断外疡的预后好坏D.判断外疡的发展阶段

E.以上都不是

15.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色紫黑,惊悸时作,属()

A.心恶B.肝恶C.脾恶D.肺恶E.肾恶

16.外疡五善中肾善的表现为()

A.口和齿润B.舌润不渴C.指甲红润D.唇色滋润E.皮肤润泽

17.阳疡初起除下列哪项外皆为顺证()

A.由小渐大B.疮顶高突C.掀红灼热D.微红漫肿E.根脚不散

18.下列哪项不是心善的依据()

A.精神爽快B.身体轻便C.言语清亮D.舌润不渴E.寝寐安宁

19.透托法的代表方透脓散的药物组成是()

A.黄芪、金银花、当归、皂刺、川芎B.黄芪、山甲、当归、皂刺、川芎

C.黄芪、桔梗、当归、皂刺、川芎D.黄芪、金银花、白芷、皂刺、川芎

E.黄芪、金银花、当归、皂刺、桔梗

20.托里消毒散的药物组成中不包括下列哪组药物()

A.人参、当归、川芎B.自术、茯苓、白芍C.金银花、皂刺、白芷

D.黄芩、苍术、赤芍E.生黄芪、桔梗、生甘草

21.外疡内治法的总则为()

A.消、托、补B.温、通、补C.消、清、补

D.消、通、补E.宣、清、补

二、简答题

1.试述“五善七恶”。

2.何谓顺证和逆证,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

3.试述内治法三个总则及其适应证。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C4.D5.E6.A7.C8.E9.D10.C

11.A12.B13.C14.C15.B16.A17.D18.B19.B

20.D21.A

二、简答题

1.(1)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好。①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②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③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④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⑤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2)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差。①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②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③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④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⑤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⑥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⑦气血衰竭(阳脱):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2.(1)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2)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3.内治法:

定义

适应证

消法

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托法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

外疡中期

补法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

溃疡后期

第二节各论

掌握疖、痈、疔、有头疽、丹毒的定义、种类、病因病机;主症和内治、外治。

1.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

病名

定义

西医病名

临床特点

一种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头皮穿凿性脓肿

肿势局限(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化脓、易溃、易敛

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痈、皮肤炭疽、急性淋巴管炎

疮形虽小,根脚坚硬,病情变化迅速,容易毒邪走散

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皮肤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①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6—9cm左右;②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③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④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会内陷。

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蜂窝组织炎

①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②有的3—5天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有头疽

发生于肌肤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莲、蓬蜂窝状,范围常超过9-12cm,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②多见于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

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

①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②发病急骤;③局部漫肿疼痛,皮色正常;④容易走窜,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发颐

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腮腺炎

①常发生于热病后期;②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③全身症状明显;④重者常可发生内陷

丹毒

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丹毒

①病起突然,恶寒发热;②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锨热肿胀,边界清除,迅速扩大,数日内可渐愈,但易复发

无头疽

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走黄与内陷

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走黄: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内陷: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不收,脓腐不透或脓少而薄,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瘰疬

一种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属阴证疮疡

①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②好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

2.疖的诊断要点

有头疖

红色结块,范围约3cm,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小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

红色结块,范围约3cm,无脓头,灼热触痛,2—3天化脓,出脓即愈

蝼蛄疖

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分型:坚硬型、多发型。

局部皮厚且硬者较重,皮薄成空壳者较轻。若无适当治疗则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如以探针或药线探之,可触及粗糙的骨质,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收口

疖病

好发于项后发迹、背部、臀部,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

3.颜面部疔疮的预防与调护:

(1)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房事和愤怒。

4.手足部疔疮的切口选择

(1)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切开排脓。

(2)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做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正中切开。

(3)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4)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裹。

5.有头疽的病程: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

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O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

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6.丹毒的中医命名、基本治则、不同部位的治则。

(1)中医命名:内发丹毒——躯干部;抱头火丹——头面部;

流火——小腿足部;赤游丹毒——新生儿多生于臀部。

(2)辨证论治:基本治则——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发于头面者——兼散风清风;

发于胸腹腰胯者——兼清肝泻脾;

发于下肢者——利湿清热。

7.内陷的三陷证

(1)火陷型: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胸胁隐痛。

(2)干陷型:发生于有头疽的2—3候。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伴发热或恶寒,神疲少食,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或体温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

(3)虚陷型:发生于有头疽的4候。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极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现虚热不退,形神萎顿。饮食日减,或者腹痛腹泻,自汗肢冷,气息低促,随即陷入昏迷厥脱等脾肾阳虚之证。或见舌光如镜、口舌生糜等阴伤胃败证。

8.各病辨证论治

(1)疖

①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疔

颜面部疔疮

①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治法:泻火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手足部疔疮

①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热盛肉腐证:治法:清热透脓托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③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红丝疔

①火毒入络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②火毒入营证治法: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3)痈

①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热盛肉腐证。治法:合营清热,透脓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4)有头疽

①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泄火,和营托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湿热壅滞证: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③阴虚火炽证: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④气虚毒滞证:治法:扶正托毒。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5)丹毒

①风热毒蕴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③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④胎火蕴毒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6)走黄与内陷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毒盛入血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合并加减。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①邪盛热极证(多为火陷):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养阴清心开窍。方药: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加皂角刺,穿山甲。

②正虚邪盛证(多为干陷):治法:益气补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方药: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减。

③脾肾阳衰证(多为虚陷):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④阴伤胃败证(多为虚陷):治法:养胃生津。方药:益胃汤加减。

理解、对比、分类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暑疖的致病因素主要为()

A.外感暑湿热毒B.情志内伤C.饮食不节D.感受特殊之毒E.外伤染毒

2.暑疖好发的对象为()

A.中老年B.儿童C.青壮年D.中年E.青年

3.下列哪项不是多发性疖病的症状()

A.缠绵难愈B.易于反复发作C.多个有头疖发于一处

D.好发于项后发际及臀部E.高血压者易患

4.发际疮常见于()

A.多发性疖病B.痈C.暑疖D.蝼蛄疖E.有头疽

5.暑疖内治法的最佳代表方剂是()

A.清暑汤B.五味消毒饮C.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

D.仙方活命饮E.黄连解毒汤

6.蛇头疔即西医所称的()

A.甲沟炎B.化脓性指头炎C.化脓性腱鞘炎

D.掌中间隙感染E.急性淋巴结炎

7.蛇肚疔患指的表现是()

A.屈曲B.伸直C.外展D.过伸E.内收

8.最易伤及手骨的疾病是()

A.蛇眼疔B.蛇头疔C.蛇肚疔D.托盘疔E.鱼际疔

9.蛇头疔成脓切开时,应做的切口为()

A.指端背面纵切口B.指端腹面纵切口C.指端侧面纵切口

D.指端侧面横切口E.以上都不是

10.红丝疔好发于()

A.前臂外侧B.上肢C.小腿外侧D.小腿内侧E.颈部两旁

11.颜面疔成脓的时间一般为()

A.2~3天B.3~5天C.5~7天D.7~10天E.10~14天

12.颜面疔初期内治法的法则为()

A.清暑解毒B.清热化湿C.祛风清热D.清热解毒E.清热泻火

13.颜面疔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黄连解毒汤B.五味消毒饮C.仙方活命饮D.牛蒡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

14.下列不属蛇头疔的症状为()

A.痛甚B.肿而有头C.成脓10天左右D.易损伤筋骨E.掀红灼热

15.手足疔初期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黄连解毒汤B.五味消毒饮C.仙方活命饮D.牛蒡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

16.红丝疔局部治疗首选的是()

A.鲜草药外敷B.金黄膏外敷C.玉露膏外敷D.砭镰法E.阳和解凝膏外敷

17.疫疔的疡形特点为()

A.疡形如脐凹B.疡大如梅李C.溃口如蜂窝状

D.容易腐烂E.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

18.下列症状中哪一项不属于痈的特点()

A.发病迅速B.局部光软无头C.红肿热痛D.易肿易脓E.易致陷证

19.痈的成脓期一般为()

A.5天左右B.7天左右C.10天左右D.2周左右E.1月左右

20.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A.臀部B.面部C.四肢D.项背部E.任何部位

21.有头疽的好发对象一般为()

A.幼儿B.儿童C.青年D.中年老E.少年

22.有头疽的引流切口常为()

A.“十”字形B.“一”字形C.梭形D.对口引流E.以上都可以

23.有头疽实证溃脓期一般在发病的()

A.第1周B.第2~3周C.第3周D.第4周E.第3~4周

24.有头疽初期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黄连解毒汤B.五味消毒饮C.仙方活命饮D.牛蒡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

25.有头疽溃脓期气虚毒滞证时内服方为()

A.托里消毒散B.五味消毒饮C.黄连解毒汤D.八珍汤E.仙方活命饮

26.附骨疽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B.妇女C.男性D.青年E.老年

27.附骨疽初期属于()

A.阳证B.阴证C.半阴半阳证D.虚证E.寒证

28.下列不属于附骨疽初期的症状是()

A.局部色白漫肿B.疼痛彻骨C.寒战D.高热E.X线上有骨膜阴影

29.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

A.2周左右B.3周左右C.1个月左右D.2个月左右E.半年左右

30.关于附骨疽的论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多见于儿童B.初起即可见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C.多发于四肢长骨D.初起色白漫肿为阴证

E.溃后脓淋漓,不易收口

31.下列除哪项外均与附骨疽无关()

A.好发于骨与关节,起病缓慢B.好于膝部的称鹤膝痰

C.好于腰椎的称肾俞虚痰D.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

E.好发于肌肉丰厚的深处,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32.流注属于()

A.阳证B.阴证C.半阴半阳证D.虚证E.寒证

33.下列不属于流注的选项为()

A.暑湿流注B.余毒流注C.瘀血流注D.髂窝流注E.痰湿流注

34.流注的好发部位为()

A.头面部B.手足部C.上肢D.下肢E.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

35.流注的成脓时间一般为()

A.1周B.2周C.3周D.4周E.5周

36.疽毒内陷的主要病机为()

A.热毒炽盛B.热入营血C.痰火内扰D.正虚邪陷E.邪入心包

37.三陷证是指()

A.内陷、火陷、虚陷B.火陷、干陷、虚陷C.内陷、火陷、干陷

D.内陷、干陷、虚陷E.以上都不对

38.走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正虚B.伤津C.腑实D.邪盛E.表实

39.流痰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及青少年B.妇女C.男性D.青壮年E.老年

40.流痰初期的主要症状为()

A.潮热盗汗B.颧红C.疼痛

D.关节活动障碍E.皮色不变、不肿,仅觉患处隐隐酸痛

41.下列不属于流痰成脓期的症状为()

A.关节肿胀B.活动障碍C.局部色红灼热D.身热早轻暮重E.盗汗、消瘦

42.流痰初期内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阳和汤B.二陈汤C.香贝养荣汤D.人参养荣汤E.竹叶黄芪疡

43.流痰的好发部位是()

A.四肢B.肌肉C.皮肉之间D.骨与关节E.躯干

44.瘰疬初期临床表现哪项不正确()

A.颈项、耳之前后结块如豆粒,数目不等B.皮色不变

C.按之坚实,推之能动D.全身高热不退

E.不痛不热

45.瘰疬痰核酿脓证治法为()

A.理气化痰软坚B.疏肝养血、健脾化痰C.养阴清热、托毒透脓

D.温经络、化痰浊E.滋肝肾、化痰浊

46.瘰疬的好发部位为()

A.头面部B.颈项两侧C.手足部D.上肢E.下肢

47.瘰疬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和青年B.男性C.女性D.中年E.老年

48.瘰疬的主要病因是()

A.外感六淫B.内伤情志C.外来伤害D.饮食不节E.房室损伤

49.下列不属于瘰疬初期症状的是()

A.肿块如豆粒B.皮色不变C.不热不痛D.边界不清E.一枚或数枚串生

50.烂疔的疼痛特点为()

A.阵发性B.持续性C.烧灼性D.胀裂性E.鸡啄样

51.下列不属疫疔特点的是()

A.多见于畜牧业人员B.有传染性C.好发于暴露处

D.疮形凹陷E.潜伏期较长

52.关于手足部疔疮的切开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蛇眼疔沿甲旁0.2cm处挑开引流

B.蛇眼疔甲下积脓切除部分指/趾甲,重者拔甲

C.蛇头疔指掌侧面纵形切开

D.蛇肚疔手指侧面纵形切口,超越关节

E.托盘疔依掌横纹切开

A2型题

1.患着,女,50岁。5天前左足3、4趾缝足癣水疱溃破,次日局部红肿疼痛,并见红线1条向上走窜至小腿中段,边界清晰,伴有发热,左胯腹部淋巴结肿痛。其诊断是()E

A流火B流注C青蛇毒D蛇串疮E红丝疔

二、填空题

1.有头疽的局部症状分为四候,每候7天左右,其中一候,二候,三候,四候。

三、简答题

1.简述颜面疔的宜忌有哪些?

2.痈的发病特点主要有哪些?

3.流注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E4.A5.C6.B7.A8.B9.C10.D11.D12.D13.B14.B15.B16.D17.A18.E19.B20.D21.D22.A23.B24.C25.A26.A27.A28.E29.C30.D31.D32.A33.E34.E35.B36.D37.B38.D39.A40.E41.C42.A43.D44.D45.C46.B47.A48.B49.D50.D51.E52.D

A2型题

1.E

二、填空题

1.成形,化脓,脱腐,生肌

三、简答题

1.颜面疔的宜忌包括:①饮食:饮食宜清淡,忌食膏粱厚味、辛辣、烟酒等。②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忌上火生气。③房室起居:有全身症状的,宜卧床休息。忌房事。局部忌挤压、碰撞、挑刺、早期切开。④药物:忌内服发散、辛温药物。

2.痈发病迅速,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明显,范围约6~9cm,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纯属阳证;其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可发于任何年龄,性别;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3.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血流缓慢的低位部位,如腰部、大腿后部、髂窝部、臀部等;发病前常有疖、疔、痈、外伤及其他创伤感染史。继而出现高热、恶寒、口渴,便秘、溲赤等热毒炽盛的症状,局部为色白、漫肿、疼痛,肢体活动功能受限,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

第三章乳房疾病

第一节概论

掌握常用的检查方法;乳痈的预防及辨证论治;乳中结核的鉴别诊断。熟悉乳房常见病的病因病机。

1.乳房疾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乳房疾病与肝、胃二经及肾经、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

2.乳肿块房检查应注意的问题。

(1)望诊:①乳房形状、大小、表面有无突起或凹陷;②乳头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③乳房皮肤;④乳房浅表静脉。

(2)触诊:①发现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是否与皮肤有粘连;②检查时间:月经来潮第7-10天。

3.乳痈的病机: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4.乳痈的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彻底排脓;脓毒血症——中西医结合。

(2)内治法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气滞热壅证

乳汁郁积成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苔薄,脉数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瓜蒌牛蒡汤

热毒炽盛证

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透脓散加味

正虚毒恋证

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晰,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舌淡,苔薄,脉无力

益气和营托毒

托里消毒散

(3)外治法:①初起:热敷按摩,外敷金黄散、玉露散等,50%芒硝溶液湿敷。

②成脓:切开排脓。

③溃后:八二丹、九一丹提脓拔毒,生肌散收口。

5.乳腺增生的X线表现: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大乳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

6.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肝郁痰凝证

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苔薄黄,脉弦滑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蒌贝散

冲任失调证

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苔白,脉沉细

调摄冲任

二仙汤合四物汤

7.常见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乳腺纤维腺瘤(乳核)

乳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衄)

乳腺癌(乳岩)

乳腺增生病(乳辟)

好发年龄

20-30岁多见

40-50岁多见

40-60岁多见

30-45岁多见

肿块特点

大多为单个,也可有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生长比较缓慢。

多在乳头附近,单个绿豆大小,圆形肿块,边缘清楚,质地软或中等。

多为单个,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质地硬或不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常为多个,双侧乳房散在分布,形状多样,可为片状、结节、条索,边缘清或不清,质地软或韧或有囊性感。

疼痛

可有压痛

少数病例有疼痛

明显胀痛,多有周围性或与情绪变化有关

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

无粘连

无粘连

极易粘连,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

无粘连

活动度

好,用手推动时有滑脱感

可活动

早期活动度可,中期及晚期肿块固定

可活动

理解、列表、对照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女子乳房部属()

A.胃B.肝C.脾D.肺E.肾

2.乳痈最多见于()

A.中年妇女B.初产妇C.妇女妊娠期D.多产妇女E.青年妇女

3.以下所列乳痈的成因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产后冲任失调B.产后饮食不节,阳明蕴热C.产后乳头破碎

D.情志内伤,肝气郁结E.乳汁瘀积

4.乳痈初起,下列哪种治疗方法宜首选()

A.乳房按摩B.金黄散外敷C.针刺少泽、天宗、合谷

D.用吸奶器(或其它方法)充分吸出奶汁E.局部热敷

5.乳房部疾病症见经前乳房胀痛者常见于()

A.乳痈B.乳疬C.乳癖D.乳癌E.乳核

6.乳癌与下列哪一项因素关系最密切()

A.火毒外侵,肝、胃二经湿热蕴结而成B.肝气郁结,胃热蕴蒸

C.痰瘀互结,冲任不调D.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E.气血不足,冲任失调

7.乳房部乳痈切开排脓的切口应该是()

A.顺皮纹方向B.循经切开C.纵切口D.横切口E.放射状切口

8.乳腺纤维腺瘤(乳核)多见于()

A.老年人B.中年人C.青年人D.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E.30岁以上的未婚妇女

9.检查乳房部的方法,错误的是()

A端坐、暴露乳房B指腹柔按乳房C按压腋窝有无结核D按摸乳晕观看有无溢液E手指抓捏乳房

10.诊断乳岩的首要表现是()

A乳头凹陷B乳头溢液C乳房浅表静脉曲张D乳房硬而孤立的肿块E乳房疼痛溃烂

二、简答题

1.简述乳痈的主要病因?

2.乳痈早期如何内外治疗?

3.如何预防乳痈的发生?

4.乳痈并发“传囊乳痈”和“乳漏”应如何处理?

5.乳癖与乳核应从哪几个方面鉴别?

6.简述乳癖的分型论治。

7.乳岩的治疗原则如何?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A4.A5.C6.C7.E8.C9.E10.D

二、简答题

1.乳痈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乳头内陷畸形和哺乳时不能排空乳汁等使乳汁郁积;产后情志不畅、饮食不当致肝郁胃热;乳头破碎、感受外邪等。

2.乳痈早期内治法为:疏肝清胃、和营通乳,局部应用热敷和按摩疗法。

3.乳痈的预防应针对病因而分别采取:产前纠正乳头内陷畸形,产后养成定时哺乳习惯且每次哺乳排空乳汁,以防乳汁积聚;妊娠后期用酒精棉球擦洗乳头,使乳头皮肤增厚,以防产后乳头破碎染毒;生产前后宜保持心情舒畅,产后饮食有节,以防肝郁胃热;保持乳头和乳儿口腔卫生,以防感染外邪。

4.乳痈并发“传囊乳痈”者,按乳痈各期处理;并发“乳漏”者,局部可用垫棉疗法或用创可贴等处理,使创口早日闭合。

5.乳癖与乳核主要从发病对象,肿块的数目、大小、形状、疼痛与否及其与月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鉴别。凡发于青年女性乳房的单个肿块、卵圆形、界清、与月经无关者多为乳核;而发于中年女性乳房双侧,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多个肿块,伴有乳房胀痛并随月经周期变化者,多为乳癖。

6.乳癖一般分为肝郁痰凝证和冲妊不调证论治。前者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治法,代表方为逍遥蒌贝散;后者用调摄冲妊治法,代表方为二仙汤合四物汤。

7.乳岩的治疗原则为:乳房根治切除术,并配合化学药物、放射、中药等综合疗法。

第四章皮肤病

第一节概论

掌握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熟悉皮肤病的分类、治疗药物。

1.皮肤结构

(1)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2)皮肤附属器:毛发、指(趾)甲、汗腺、皮脂腺。

(3)表皮分层:有内向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质层,在角质层较厚的掌拓部位有透明层。

2.皮肤病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包括风、湿、热、虫、毒;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及肝肾亏损。

(2)病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

3.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1)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

(2)他觉症状:原发性皮损: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

继发性皮损: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

样变、色素沉着。

4.名词解释

(1)斑疹: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

(2)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

(3)风团:为暂时性、水肿性、局限性隆起,由风邪所致。色红为风热,色白为风寒。

(4)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由湿热所致。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合较快,故不留疤痕。

(5)溃疡: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6)皲裂:为皮肤上的线形裂缝,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5.皮肤病外用药中溶液的剂型:溶液、粉剂、洗剂、酊剂、油剂、软膏。

6.皮肤病外用药中溶液的主要用法:熏洗法、水浴法。

7.皮肤病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急性阶段:无渗液——洗剂、粉剂、乳剂;

亚急性阶段——油剂为宜;

慢性阶段——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女性及面部、阴部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温和安抚;顽固性——刺激性强、浓度较高。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不可用汽油、肥皂、热水擦洗。

8.湿敷法的方法及适应证。

(1)方法:用消毒纱布4-8层(或用小毛巾),浸在10-20℃的药液中,浸透后稍加挤拧,以不滴水为度,然后覆盖患处,每隔数分钟更换一次。如此连续30-60分钟,每日1-2次。

(2)适应证: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皮炎,皮损红肿渗出多。

理解、分类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种是原发性皮肤损害()

A.鳞屑B.糜烂C.痂D.水疱E.皲裂

2.下列皮疹中哪一种是继发性皮肤损害()

A.斑疹B.结节C.水疱D.鳞屑E.风团

3.糜烂由水疱破裂引起者,可辨证为()

A.湿邪B.热毒C.血热D.血瘀E.虫淫

4.皮肤病中若见水疱、糜烂、渗液者,其致病病邪为()

A.风B.湿C.热D.虫E.毒

5.引起脓疱的病邪为()

A.风B.湿C.热D.虫E.毒

6.以下哪一项不是湿邪所致皮肤病的特点()

A.红斑B.瘙痒C.水疱D.糜烂E.渗液

7.下列哪项不是虫所致皮肤病的特点()

A.瘙痒无度B.痒如虫行C.或痒痛有匡D.互相传染E.呈带状分布

8.皮损有明显渗液者,外用药物剂型宜用()

A.溶液B.散剂C.酊剂D.油剂E.软膏

9.以苔藓样变为主的皮肤病外用药物剂型宜选()

A.洗剂B.油剂C.酊剂D.软膏E.粉剂

10.皮疹以红斑、水疱为主,外用药物剂型多选用()

A.洗剂B.油剂C.酊剂D.软膏E.粉剂

11.皮疹以糜烂、鳞屑为主,外用药物剂型可选用()

A.溶液B.散剂C.酊剂D.油剂E.软膏

二、简答题

1.试述风邪的致病特点及皮疹疹型。

2.用现代医学知识说明中医有关虫引起的皮肤病的认识。

3.举例说明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病的皮损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A4.B5.C6.A7.E8.A9.D10.A11.D

二、简答题

1.起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好发于头面,皮疹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遇风易发或加重。

2.⑴由虫的实体引起,如疥疮;⑵由虫体刺激或毒素引起,如虫咬皮炎等;⑶真菌感染,如癣等。

3.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瘙痒等,如老年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疮、摄领疮等。

第二节各论

掌握各种皮肤病的概念、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第二节热疮

1.定义:在发热过程中或后,发生在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2.特点:皮损为成群水泡、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复发。

3.辨证论治:(1)内治①肺胃热盛证:疏风清热——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②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板蓝根、紫草、玄胡索。③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马齿苋、石斛。(2)外治:清热解毒,干燥收敛,止痒。渗出多者龙胆紫溶液外搽;皮色发红而无渗出者用炉甘石洗剂。

第三节蛇串疮

1.定义:西医称带状疱疹、是皮肤出现群集性水疱,于身体单侧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2.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疼痛剧烈。

3.鉴别诊断

热疮

蛇串疮

发病部位

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腰肋部、胸部、头面部

皮疹特点

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

集簇性水疱,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

病程

1-2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2周左右。

4.治疗

内治:(1)肝经郁热: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3)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柴胡舒肝散外治:(1)未破:玉露膏外擦。(2)已破:青黛散糊外擦。

第四节疣

1.疣在临床上有哪几种?(1)疣目(千日疮、枯筋箭、瘊子)——寻常疣——发于手指、手背、头皮;(2)扁瘊——扁平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3)鼠乳——传染性软疣——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4)跖疣——掌跖疣——发于足跖部;(5)丝状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第五节黄水疮1.定义:西医称脓疱疮、是指发于皮肤的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病。2.特点:儿童当中流行的以浅表脓疱、脓痂为主要表现,有传染性,自身接种性。3.辨证论治:(1)暑湿热蕴证:清暑利湿解毒、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2)脾虚湿蕴证: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第六节癣癣有哪几种?各种癣的临床特点?

病名

部位

皮损

症状

病程

白秃疮(白癣)

头顶、枕部

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3-0.8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病发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

瘙痒

青春期可自愈

肥疮(黄癣)

头顶部到四周到全头部

黄癣痂,头发干燥,永久性脱发,萎缩性疤痕。

成年向愈,或终身不愈

鹅掌风(手癣)

单侧至双手

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为皮损特点。水疱破后干枯,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反复发作,可致手掌皮肤肥厚,枯槁干裂。甲板被蛀蚀变形,甲板增厚或萎缩翘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

瘙痒

慢性,反复发作

脚湿气(足癣)

趾缝、足底

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继发感染,而致小腿丹毒、红丝疔或足丫化脓。

瘙痒

夏秋病重

圆癣(体癣)

胯间及阴部

丘疹或水疱,钱币形红斑,细薄鳞屑,中央皮疹消退,呈自愈倾向,但向四周蔓延,有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等损害。特征为环形或或多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周扩张的斑块。

瘙痒

多夏季发作或扩大,入冬痊愈或减轻

紫白癜风(花斑癣)

颈项躯干,尤其是多汗部位及四肢近心端

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色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或附少量糠秕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

轻微痒感

常夏发冬愈,夏发率高

第七节疥疮1.定义:由于疥虫(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解传染性皮肤病.2.特点:夜间剧痒、皮损形态多样:呈丘疹,丘疮疹,水疮,遂道,结节。灰白或浅黑色隧道内可找到疥虫。3.病因病机:湿热蕴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地肤子、白鲜皮、百部、苦参。第八节漆疮

1.定义:皮肤、粘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所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反应。

第九节湿疮1.定义:西医称湿疹、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具有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2.特点:对称性、多形性、浸润性、瘙痒性、易转化为慢性。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3.辨证论治

内治

(1)湿热蕴肤证:龙胆泻肝合萆薢渗湿汤加减。(2)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合参苓白术散。(3)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合四物消风饮。外治(1)急性、渗出:干燥收敛,清热消炎。(2)丘疹、水疮:清热止痒。(3)亚急:清热,干燥,收敛。(4)慢性:滋润,止痒。第十节瘾疹1.定义:又名荨麻疹、是指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发无定处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邪毒侵犯3.辨证论治(1)风热犯表证:消风散(2)风寒犯表证:麻黄桂枝各半汤

(3)肠胃湿热证:防风通圣丸

(4)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第十一节药毒1.定义:药物所引起的皮肤、粘膜的急性炎症,别名药疹,西医称药物性皮炎。2.特点:病前用药史,泛发对称,多数手足心有疹,局限固定,形态多样,红而新鲜3.分型:1)固定红斑型2)荨麻疹样型3)麻疹样4)剥脱皮炎型4.常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安眠药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5.药毒急救:(作为常识掌握)1)一般药疹,使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和钙剂。2)重症药疹,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除上述治法外,宜早期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如氢化可的松—mg或地塞米松10—15mg,维生素C2—3g,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ml中,静脉注射。至病情缓解后,改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第十三节牛皮癣(神经性皮炎)1.定义:以皮损呈苔藓样变及阵发性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称神经性皮炎。2.特点:皮肤状如牛领之皮;顽癣:病情顽固,时轻时重;好发于颈项部。有局限型,泛发型之分。3.病因病机:初起风湿热邪为患,久病多伴有营血亏虚,其病机:气血凝滞(血阏、肌肤甲错)。4.治疗:(1)内治:养血、疏风、止痒;(2)外治:润肤止痒:霜、软膏、油剂,糖皮质类激素,尤卓尔、尿素类软膏、维A酸霜类。第十四节风瘙痒(皮肤瘙痒症)1.定义: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分类:全身性、局限性。2.特点:多发生于老年人、成人,好发于冬季。瘙痒呈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无原发皮损,有继发皮损。3.病因病机:①血热风热:消风散;②湿热蕴结:龙胆泻肝汤;③血虚肝旺:当归饮子。

第十五节白疕

1.定义:及银屑病,是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为丘疹、水疱等多形损害、和虹膜样特征性红斑。

2.特点: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或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长,发作反复,不易根治。

3.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

4.辨证论治:①血热风燥:犀角地黄汤;②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合四物加消风;③气滞血瘀证:桃红四物加减;④湿毒蕴阻证:萆薢渗湿汤;⑤火毒炽盛证:清瘟败毒饮。

第十六节黧黑斑

1.定义:由于皮肤色素改变而在面部呈现局限性褐色斑的皮肤病,西名称为黄褐斑。

2.特点:孕妇和经血不调妇女多见,颜面,两颊、鼻、唇多见,褐色、淡黑斑片常呈现对称分布。

3.辨证论治

①肝郁气滞证:逍遥散;②肝肾不足证:六味地黄丸;③脾虚湿蕴证:参苓白术散;④气滞血瘀证: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第十七节白癜风

1.定义:以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皮肤变白的主要临床表现的局限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西医称白癜风。

2.辨证论治:

①肝郁气滞证:逍遥散;②气血瘀滞:通窍活血汤。

第十八节粉刺

1.定义:以面胸背处出现的丘疹如刺,挤出碎米状白色粉汁为表现的皮肤病。(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西医称痤疮

2.辨证论治:①肺胃热盛证:枇杷清肺饮。②湿热内蕴证:枇杷清肺饮,黄连解毒汤。③痰湿蕴结证: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

第十九节油风

1.定义:头发突然成片脱落的慢性皮肤病

2.病因病机:血热→生风→风热上扰。

3.临床表现:起病突然,圆形、椭圆形脱发区头皮光亮,无自觉症状、多有诱发因素,有自愈倾向。

4.辨证论治:①血热风燥型: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②气滞血瘀证:通窍活血汤;③气血两虚证:八珍汤;④肝肾不足证:七宝美髯丹。

第二十节红蝴蝶疮

1.定义:以面及手等暴露部位皮肤红斑、鳞屑、萎缩,状似蝴蝶,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分为盘状红蝴蝶疮和系统性红蝴蝶疮。

2.内治:①热毒炽盛证: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②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汤合大补阴丸、清骨散;③脾肾阳虚证: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④脾虚肝旺证:四君子合丹栀逍遥散;⑤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

依据症、理、法、方、药规律进行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肥疮皮损特征的为

A.鼠尿样味B.白色鳞屑斑片C.头发干枯无泽

D.黄癣痂堆积E.痂下有溃疡

2.最易继发感染的手足癣为下列哪一型

A.水疱型B.糜烂型C.脱屑型D.红斑型E.皲裂型

3.下列哪种皮肤病真菌镜检为阴性

A.牛皮癣B.手足癣C.花斑癣D.体癣E.甲癣

4.体癣的主要临床表现不正确的项目是

A.钱币形红斑B.边缘丘疹、水疱C.中央自愈倾向

D.瘙痒E.夏重冬轻

5.以下不具传染性皮肤病为

A.疥疮B.药疮C.脓疱疮D.癣E.传染性软疣

6.癣的中医病因为

A.风热B.湿热C.热毒D.虫E.毒

7.头癣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B.青年C.青壮年男性D.青壮年女性E.中老年

8.股癣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B.青少年C.青壮年男性D.青壮年女性E.中老年

9.花斑癣的好发部位主要为

A.头颈部B.四肢C.躯干D.手脚E.指甲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手足癣的皮损

A.水疱B.结节C.鳞屑D.皲裂E.糜烂

11.下列不属头癣中白癣的症状为

A.圆形斑B.细小鳞屑C.毛发折断D.黄痂E.青春自愈

12.下列不属体癣的表现为

A.圆形B.边界清楚C.边缘小丘疹、水疱

D.渗出明显E.自觉瘙痒

13.下列不属股癣的表现为

A.好发于男性阴囊处B.边界清楚C.多夏发冬隐

D.自觉瘙痒E.可传染

14.下列不属水疱型手癣的表现为

A.常对称发生B.为潜在小水疱C.多由足癣传染而成

D.常夏季发病E.自觉瘙痒

15.下列不属鳞屑角化型足癣的表现为

A.局部皮肤肥厚粗糙B.常夏季发病C.多对称发生

D.多发于足底及足缘E.常由水疱型发展而来

16.下列不属花斑癣的表现为

A.好发躯干B.圆形斑C.上有小鳞屑D.夏发冬隐E.瘙痒显

17.下列需与体癣鉴别的皮肤病为

A.白庀B.玫瑰糠疹C.漆疮D.固定性红斑性药疮E.湿疮

18.下列不需与癣鉴别的皮肤病为

A.头皮糠疹B.玫瑰糠疹C.汗疱疹

D.牛皮癣E.手足皲裂症

19.下列治疗癣不宜用的药物是

A.伊曲康唑B.灰黄霉素C.强的松D.酮康唑E.两性霉素B

20.口服灰黄霉素应同时服用煎出液的药物为

A.黄连B.黄柏C.黄芩D.山栀E.茵陈蒿

21.下列不适宜手足癣治疗的药物为

A.复方土槿皮酊B.复方斑蝥酊C.复方苯甲酸软膏

D.达克宁软膏E.脚气灵

22.疥疮的病因为

A.风B.热C.湿D.虫E.毒

23.疥疮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B.青年C.成年D.中老年E.任何年龄

24.疥疮好发部位是

A.躯干B.四肢C.皮肤薄嫩和温暖处D.头颈E.手足

25.疥疮的好发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E.任何季节

26.下列不属疥疮的症状为

A.丘疹B.水疱C.脓疱D.隧道E.瘙痒

27.隧道是哪种皮肤病所特有的症状

A.热疮B.蛇串疮C.疥疮D.肥疮E.白秃疮

28.疥疮自觉症状的特征性表现为

A.瘙痒B.疼痛C.微痒D.白天奇痒E.夜间奇痒

29.治疗疥疮,搽药期间应该

A.勤洗澡B.勤换衣C.不洗澡、不换衣

D.更衣、消毒E.每日搽药数次

30.治疗疥疮的外用药物宜选用

A.青黛膏B.青黛散C.炉甘石洗剂D.硫黄软膏E.激素软膏

31.疥疮治疗的疗程一般为

A.2~3天B.3~4天C.5~6天D.一周左右E.十天左右

32.蛇串疮俗称

A.带状疱疹B.蝴蝶疮C.流火D.赤游丹E.热疮

33.蛇串疮的病因病机主要为

A.热毒蕴结B.风火相扇C.湿热蕴结

D.肝火与湿热搏结E.脾经湿热外溢

34.蛇串疮的好发对象是

A.儿童B.成年人C.青少年D.中老年E.任何人

35.蛇串疮的好发部位是

A.面部B.上肢C.下肢D.胸胁部E.任何部位

36.下列不属蛇串疮的皮疹表现是

A.皮疹呈多形性B.皮损为簇集成群的小水疱C.皮疹呈带状分布

D.皮疹位于机体一侧E.基底红斑

37.蛇串疮的自觉症状特征为

A.瘙痒B.奇痒C.微痒D.患部神经痛明显E.灼痛

38.蛇串疮的病程一般为

A.3~5天B.一周左右C.两周左右

D.一个月左右E.半年左右

39.蛇串疮的治则

A.泻肝火,利湿热B.清热解毒,凉血祛瘀C.清暑解毒化湿

D.健脾渗湿E.疏风清热化湿

40.下列以疱疹为主的皮肤病是

A.蛇串疮B.瘾疹C.红斑狼疮D.牛皮癣E.慢性湿疮

41.蛇串疮水疱未破宜外用

A.四黄膏外敷B.青黛膏外敷C.黄柏液湿敷

D.玉露膏外敷E.炉甘石洗剂外搽

42.不属“疣”的下列疾病是

A.尖锐湿疣B.扁平疣C.寻常疣D.跖疣E.传染性软疣

43.扁平疣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B.青少年C.青壮年D.中老年E.以上都不是

44.西医认为疣感染的因素是

A.水痘病毒B.带状疱疹病毒C.人类乳头瘤病毒

D.细菌E.真菌

45.寻常疣的皮损主要表现为

A.乳头状角质B.乳头状C.扁平丘疹

D.圆锥形、粗糙E.柱状或丝状

46.跖疣的疼痛特点

A.隐痛B.胀痛C.疼痛剧烈D.挤压痛明显E.刺痛

47.扁平疣的典型皮损为

A.红斑、丘疹B.水疱C.结节D.丘疱疹E.扁平丘疹

48.扁平疣的好发部位是

A.头面、四肢B.胸腹C.腰背D.皮肤黏膜交界处E.颜面、手背

49.传染性软疣的好发对象为

A.儿童或少年B.青年C.中年D.中老年E.老年

50.传染性软疣的好发部位是

A.躯干部B.上肢C.下肢D.面部E.手背部

51.因搔抓可呈带状排列的疣是

A.寻常疣B.扁平疣C.传染性软疣D.趾疣E.丝状疣

52.漆疮临床多见的部位是

A.躯干部B.头面部C.上肢D.暴露部位E.手足部

53.根据现存文献记载,对漆疮病因病机认识较清楚的最早朝代是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汉代D.隋朝E.唐代

54.西医认为,接触性皮炎炎症反应主要是

A.原发性刺激B.水肿反应C.炎症反应

D.变态反应E.出血反应

55.漆疮的形态多为

A.圆形B.椭圆形C.与接触物大抵一致D.不规则形E.多角形

56.下列不属漆疮的皮疹表现为

A.红斑、水疱B.水肿、糜烂C.边界多清楚

D.皮疹呈对称性E.瘙痒

57.治疗漆疮的关键在于

A.坚持内服药物B.坚持外用药物C.治足疗程

D.避免刺激物E.寻找致敏物质,并脱离接触

58.漆疮的内服代表方剂为

A.五味消毒饮B.黄连解毒汤C.银翘散

D.荆防败毒散E.银翘散合龙胆泻肝汤

59.湿疮的发病部位多见于

A.躯干部B.头面部C.任何部位D.暴露部位E.手足部

60.西医认为,湿疮的发病诱因下列哪一项除外

A.消化不良B.胃肠疾病C.感冒发热

D.肠寄生虫病E.内分泌失调

61.下列不属于急性湿疮特点的项目是

A.皮损呈多形性B.常对称分布C.边界清楚

D.自觉瘙痒E.渗出明显

62.下列不属于慢性湿疮特点的项目是

A.皮疹肥厚B.边界清楚C.皮色暗红

D.阵发性剧痒E.强刺激局部不易急性发作

63.需与急性湿疮相鉴别的疾病为

A.漆疮B.药疮C.癣D.摄领疮E.蛇串疮

64.急性湿疮渗出明显者,内服代表方剂多用

A.除湿胃苓汤加减B.萆薜渗湿汤C.五苓散加减

D.龙胆泻肝汤加减E.五神汤加减

65.下列治疗慢性湿疮不适宜的外用药物是

A.青黛膏B.三石膏C.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

D.斑蝥酊E.青黛膏加热烘疗法

66.婴儿湿疮多发于婴儿出生后的

A.1~2周B.2~4周C.1~3个月D.3~4个月E.5~6个月

67.西医称风疹块为

A.接触性皮炎B.药物性皮炎C.神经性皮炎

D.过敏性皮炎E.以上都不是

68.风疹块的好发部位是

A.躯干部B.头面部C.任何部位D.暴露部位E.手足部

69.风疹块的好发对象是

A.儿童或少年B.青年C.中年D.中老年E.秉性不耐之体

70.风疹块的主要皮损为

A.风团B.水疱C.水肿D.红斑E.丘疹

71.风疹块的病邪主要为

A.寒邪B.热邪C.风邪D.燥邪E.虫毒

72.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疹块的表现

A.常突然发病B.皮疹多成批发生C.皮疹多时隐时现

D.退后多留有色素沉着E.瘙痒较剧

73.风疹块的临床分证下列不正确的项目是

A.风寒证B.风热证C.肝经湿热证

D.肠胃湿热证E.气血两虚证

74.西医治疗风疹块首选的药物为

A.抗生素B.镇静药C.抗组胺药D.皮质激素E.维生素类药

75.风疹块的外治法,下列哪项不适宜

A.2%石炭酸B.1%麝香草酚C.1%~2%薄荷脑

D.5%硫磺软膏E.中草药煎出液外洗

76.下列哪项不属药疮的共有症状

A.有过敏史B.有用药史C.有一定的潜伏期

D.皮疹多广泛、对称E.同一种药物引起的皮疹相同

77.引起药疮的药物为

A.青霉素B.四环素族类药C.磺胺类药

D.解热镇痛药E.任何药物

78.药疮的潜伏期平均为

A.7~8天B.1~5天C.5~10天D.10~15天E.15~20天

79.固定性药疮的表现下列哪项不对

A.每次发病均见第一次皮疹再现B.圆形红斑C.红斑边界清楚

D.皮肤黏膜交界处为擦烂E.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

80.下列哪一型药疮常累及皮肤黏膜交界处

A.剥脱性皮炎型B.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型C.风疹块样型

D.固定性红斑样型E.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81.剥脱性皮炎型药疮下列不正确的表现是

A.潜伏期短B.突然发病、逐渐加剧C.多初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

D.有一个月左右的剥脱期E.全身症状严重

82.剥脱性皮炎型药疮的潜伏期一般为

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1~3个月E.20天以上

83.药疮治疗的首要环节为

A.尽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B.尽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C.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及化学结构相似药物D.多饮水以加强药物排泄

E.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84.摄领疮的特征性皮损为

A.丘疹B.斑丘疹C.苔藓样变D.糜烂渗出E.色素沉着

85.摄领疮好发于

A.面部B.四肢C.头皮D.颈项E.手掌

86.需与摄领疮鉴别的疾病有

A.癣B.白庀C.慢性湿疮D.漆疮E.药疮

87.下列哪一项不是治疗摄领疮的治法

A.内服消肿止痛药B.以外治法为主C.以止痒为主

D.阻断一切不良刺激E.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

88.白庀又称为

A.摄领疮B.白癜风C.神经性皮炎D.松皮癣E.白屑风

89.发生于头皮部的白庀其特征为

A.头发呈束状,但不脱落B.头发稀疏,脱落C.头发油腻,脱落

D.头发呈斑片状脱落E.头发参差不齐,失去光泽

90.下列哪一项不是白庀的特点

A.好发于身体的屈侧B.初起形如疹疥,逐渐扩大成片C.搔起层层脱屑

D.刮去皮屑可见点状出血E.头部皮疹上的头发呈束状

91.下列不属白庀证型的是

A.风热证B.血热证C.血燥证D.血瘀证E.冲任不调证

92.白庀皮疹泛发全身,基底鲜红,上覆鳞屑较多,刮去鳞屑、薄膜后筛状出血明显,内治法宜选用

A.清热凉血,祛风解毒B.清热凉血,祛风化湿C.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D.清热利湿,活血散瘀E.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93.西医认为,寻常性痤疮的发生与下列哪项无关

A.青春发育期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B.毛囊内非致病性微生物作用

C.遗传、环境D.饮食、情绪紧张E.发育不良

94.粉刺好发部位

A.头皮B.面部C.腹部D.四肢E.手足

95.最早记叙“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的古代文献为

A.《外科正宗》B.《诸病源候论》C.《伤寒杂病论》

D.《华佗传》E.《内经·灵枢》

96.粉刺的皮损主要是

A.风团B.毛囊性丘疹C.丘疱疹D.脓疱E.扁平丘疹

97.下列不是粉刺表现的内容是

A.毛囊性丘疹B.黑头粉刺C.脓疱D.囊肿E.红斑鳞屑

98.粉刺的外治法常选用的药物是

A.青黛膏B.金黄膏C.黄连膏D.颠倒散洗剂E.蛇床子洗剂

99.黧黑斑西医称之为

A.黄斑B.暗斑C.色素斑D.肝斑E.黄褐斑

.下列哪项不是黧黑斑发病的因素

A.脾虚水溢B.肾阴虚,火滞面部孙络C.肾阳虚,黑色上泛

D.肝郁化火灼血,肾的本色外露E.内分泌失调(西医)

.西医治疗黄褐斑可口服大剂量

A.维生素EB.维生素CC.维生素B

D.谷胱苷肽E.复合维生素

.盘状红蝴蝶疮的典型皮疹为

A.突出皮面的圆形红斑B.水肿性红斑C.风团样红斑

D.弥漫性红斑E.中心微凹、上覆粘着性鳞屑的斑

.盘状红蝴蝶疮的好发部位是

A.面部B.头部C.躯干D.四肢E.手足

.系统性红蝴蝶疮较早的内脏损害为

A.心脏B.肾脏C.肝脏D.脾脏E.肺脏

.日晒后加重的皮肤病有

A.白庀B.红蝴蝶疮C.摄领疮D.蛇串疮E.粉刺

二、简答题

1.癣和疥疮的根治措施有哪些?

2.癣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原则何在?

3.癣的宜忌有哪些?

4.简述蛇串疮的主症。

5.漆疮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6.简述漆疮的治疗思路及方法选择。

7.漆疮与药疮的概念有何不同?其治疗关键何在?

8.简述急性湿疮与漆疮的鉴别要点。

9.简述慢性湿疮与摄领疮的鉴别。

10.风疹块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其内治分证及治法有哪些?

11.简述固定性红斑型药疹的皮损特点。

12.剥脱性皮炎型药疮的剥脱期应注意些什么?

13.简述白庀皮损的三大主症,内治分证及选用方剂。

14.简述系统性红蝴蝶疮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治疗。

15.黧黑斑患者应注意哪些?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A4.A5.B6.D7.A8.C9.C10.B11.D12.D13.A14.A15.B16.E17.B18.D19.C20.E21.B22.D23.E24.C25.E26.C27.C28.E29.C30.D31.B32.B33.D34.E35.E36.A37.D38.C39.A40.A41.E42.A43.B44.C45.A46.D47.E48.E49.A50.A51.B52.D53.D54.D55.C56.D57.E58.E59.C60.C61.C62.E63.A64.D65.D66.C67.E68.C69.E70.A71.C72.D73.C74.C75.D76.E77.E78.A79.E80.D81.A82.E83.C84.C85.D86.C87.A88.D89.A90.A91.A92.A93.E94.B95.A96.B97.E98.D99.E.A.B.E.A.B.B

二、简答题

1.⑴坚持搽药(搽足疗程);⑵彻底消毒所有接触物品;⑶同时治疗同居(体)的同病患者。

2.癣是一种真菌侵犯皮肤浅表的浅部真菌病,一般只要选用抑制真菌药与轻度皮肤剥脱剂外用即有明显疗效,故多单用外治即可收功。唯皮疹泛发全身或多发性甲癣时,方可考虑内服西药并可同时服用中药茵陈蒿煎剂。服用中药茵陈蒿煎剂时,西药用量可减半。

3.癣的宜忌为:

⑴必须连续治疗满一个疗程以上,不可中断,并同时治疗患者自身所患有的各种癣及同居的癣病患者。

⑵治疗期间,患者用过的日用品宜分开,并彻底消毒。

⑶治疗过程中宜尽量避免接触碱性物质。

⑷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或内服。

4.成群簇集的小水疱沿身体的一侧神经作带状排列,并同时伴有明显的局部神经痛。

5.漆疮的诊断要点主要有:

⑴患者有过敏史和接触过敏原史。

⑵发病部位为接触部位,尤以暴露部位多见。

⑶一般发病突然,皮疹多表现为急性炎症,边界清楚,形态多与接触物一致。

⑷病程有自限性,即脱离接触(致敏)物后,一般可于1~2周内即可很快痊愈,不再接触即不再复发。

6.漆疮的治疗首先应立即脱离接触物,并不再接触。治疗时,对病情较轻者,仅外用简单、温和的外用药即可;病情较重者,可服西药抗过敏药或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者外治法即可。

7.漆疮是仅在接触过敏物质的局部引起的急性炎症,一般不会侵犯内脏器官;而药疮则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或被肌体吸收)后,在全身各处皮肤或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发生的急性炎症,重者可侵犯内脏器官,甚至危及生命。漆疮治疗的关键在于查明并迅速脱离致敏物。

8.急性湿疮的病因多不明,可发于任何部位,皮疹多为多形性、对称性,边界不清,愈后易复发。漆疮则病因多明确,发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形态与接触物一致,愈后不再接触原过敏物即不再复发。

9.慢性湿疮多发于人体的下部或屈侧,如小腿、肛周、阴囊、下腹部等,皮损多因搔抓而问有点状糜烂,皮色多暗红或暗褐,局部不良刺激可引起急性湿疮样发作。而摄领疮多发于人体上部或伸侧,颈部为最多,皮疹干燥,可因搔抓而间有抓痕,局部不良刺激一般不引起急性湿疮样发作。

10.风疹块的治疗,病情急性者可选服西药抗过敏;慢性者宜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内治可按风热证、风寒证、肠胃湿热证、气血两虚证和冲任不调证而分别应用疏风清热、散瘀通络;祛风散寒、活血行瘀;清热化湿、疏风解表;补益气血、祛风疏表和调摄冲任等治法。

11.固定性红斑型药疮的皮疹特点为:圆形鲜红色斑,边界清楚,退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每次复发时则原发皮损处再现,但皮疹不断增多,同时可伴有口腔或生殖器的皮肤黏膜交界处摞烂。

12.剥脱性皮炎型药疮的剥脱期应注意防寒保暖和防止感染。

13.白庀皮损的三大主症为:皮疹为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后有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再顿性刮去薄膜可见点滴状出血(露滴现象)。

内治可按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和冲任不调证,分别选用犀角地黄汤、血府逐瘀汤、当归饮子、六味地黄汤合二仙汤等方剂。

14.系统性红蝴蝶疮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一般为:病情轻者,可每日给予泼尼松20~40mg,顿服或隔日顿服;病情重者,可每日用泼尼松40~80mg或mg,口服或静脉滴注,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0mg维持量,即长期服用。

15.黧黑斑患者除应积极进行局部和全身治疗外,还应注意畅情志,节房室,防日晒,以及避免局部不良化妆品的刺激。

第五章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概论

掌握外疡的发病机制,辨阴证阳证,辨肿痛痒脓,辨善恶顺逆,内治法消、托、补。

1.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指发生于体表未溃破的肿块。

理解、分类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二、简答题

1.试述“五善七恶”。

2.何谓顺证和逆证,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

3.试述内治法三个总则及其适应证。

一、单项选择题

1.B2.C

二、简答题

1.(1)五善:

第六章男性前阴病

第一节概论

掌握男性前阴脏腑属性,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熟悉中西医对照,病因病机。

1.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包括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男性生殖系统(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阴囊,阴茎)以及两者的统一通道即尿道。

2.泌尿系统中医学称之为溺窍,生殖系统的功能,中医学称之为精窍。

3.《外科真诠》认为:“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睾丸、附睾)属肾,子系(精索)属肝”

4.泌尿男性病常见证型:湿热下注证,气血淤滞证,浊痰凝结证,肾阴不足证,肾阳虚衰证。

5.子痈

(1)概念:子痈是指皋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中医称睾丸和附睾为肾子,故以名之。子痈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两者都有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的特点。相当于西医急、慢性睾丸或附睾炎。

(2)内治法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药: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②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橘核丸加减。

(3)外治法①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病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者,应及时切开排脓引流。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液已净而溃口未愈时,外用生肌白玉膏。②慢性子痈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温敷。

6.囊痈

(1)概念:囊痈是发于阴囊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阴囊红肿疼痛,皮紧光亮,寒热交作,形如瓢状。相当于西医的阴囊蜂窝组织炎。

(2)内治法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药:龙胆泻肝汤或泻热汤加减。

(3)外治法未成脓者,用玉露散、金黄散或双柏散凉水凋糊冷敷。若红肿范围较大者,用三黄汤(大黄、黄柏、黄芩)煎汤作冷湿敷,频换敷料,保持冷湿,有利于消炎退肿止痛。已成脓者,及时切开排脓引流,切口选择以最接近脓肿灶并有利于引流为原则。宜卧刀直切,注意避免损伤鞘膜与睾丸。

7.子痰

(1)概念:子痰是发生于肾子的疮痨性疾病。中医文献称肾漏、穿囊漏。其特点是患病的附睾有慢性硬结,逐渐增大,形成脓肿,溃破后脓液稀薄如痰,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易成窦道,经久不愈。相当于西医的附睾结核。

(2)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应用西药抗痨治疗6个月以上。

(3)内治法①浊痰凝结证。温经通络,化痰散结。方药:阳和汤加减,兼服小金丹。②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除湿化痰,佐以透脓解毒。方药: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加减。③气血两亏证。补气养血,温补肾阳。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兼服小金丹。

(4)外治法未成脓者,消肿散结,外敷冲和膏,每天1—2次;已成脓者,切开引流。慢性窦道形成者,选用化腐药物制成药线或药条腐蚀窦道壁,达到腐去新生、促进愈合的目的。

8.尿石症

(1)概念:尿石症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疼痛,血尿为主。

(2)诊断:①上尿路结石:包括肾和输尿管结石,典型症状是突然发作的腰部或腰腹部绞痛或血尿。②膀胱结石:小儿多见,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此时患儿常手握阴茎,蹲坐哭叫,经变换体位后又可顺利排尿。③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出现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

(3)内治法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药:三金排石汤加减。②气血淤滞证。理气活血,通淋排石。方药:金铃子散合石苇散加减。③肾气不足证。补益肾气,通淋排石。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9.慢性前列腺炎

(1)概念:由于前列腺受到微生物等病原体感染或某些非感染因素刺激而发生的炎症反应。本病属于中医的“白浊”“劳淋”“肾虚腰痛”等范畴,因病位在精室,故又称“精浊”。

(2)抓住本病肾虚(本),湿热(标),瘀滞(变)三个基本病理环节,以及肝郁贯穿始终,分清主次,辨证用药。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方药:八正散加减。②气滞血淤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前列腺汤加减。③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④肾阳虚孙证。补肾助阳。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⑤补充: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加减。

10.前列腺增生症

(1)概念:前列腺增生症俗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之一。临床特点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本病属于中医的癃闭范畴,现称之为“精癃”。

(2)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

(3)直肠指检:1度大如鸽蛋,突入直肠约1-2cm;2度大如鸡蛋,突入直肠约2-3cm,中央沟变浅,3度大如鸭蛋,突入直肠大等于3cm,中央沟消失或突出。

(4)治疗以温肾益气,活血利尿为基本治疗法则。

(5)内治法: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消癃通闭。方药:八正散加减。②脾肾气虚证。补脾益气,温肾利尿。方药:补中益气汤加菟丝子,肉苁蓉,补骨脂,车前子等。③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方药:沉香散加减。④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通窍利尿。方药:知柏地黄丸加丹参,琥珀,地龙等。⑤肾阳不足证。温补肾阳,通窍利尿。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理解、分类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略)

二、简答题

1.(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略)

二、简答题

1.(略)

第七章肛门直肠疾病

第一节概论

掌握外疡的发病机制,辨阴证阳证,辨肿痛痒脓,辨善恶顺逆,内治法消、托、补。

1.直肠的位置走行:直肠全长12—14cm,上端约在第三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下端在尾骨尖稍上方与肛管相连,其上下两端狭小,中间部分膨大,膨大部分称为直肠壶腹。直肠沿骶尾骨弯曲前下方下行,与肛管形成了一个近似90°的角,称肛直角。直肠腔内有3个半月板形的皱襞,称为直肠瓣,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粪便的逆行。

2.肛门括约肌分为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外括约肌分皮下部、浅部和深部。

3.肛管直肠环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2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称为肛管直肠环,手术时切断该环将引起肛门失禁。

4.肛管和直肠周围有五个大间隙:2个骨盆直肠间隙,2个坐骨直肠间隙,1个直肠后间隙。

5.肛管直肠部位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4支动脉:直肠上、下动脉,肛门动脉,骶中动脉。

6.肛管和直肠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粪便、分泌黏液、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

7.肛门直肠疾病的的治病因素常见有风、湿、热、气虚、血虚等。

8.痔

(1)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管下端皮下血栓形成或增生的结缔组织,俗称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2)内痔:是指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又称为母痔区。其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3)临床表现:1)便血2)脱出3)肛周潮湿4)疼痛5)便秘。

(4)内痔的分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核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核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多伴有感染、水肿、糜烂和环死,疼痛剧烈。

(5)辨证论治:A、内治:多适用于Ⅰ、Ⅱ期内痔。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加减。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加减。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加减。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血虚者合四物汤。B、外治法:1)熏洗法2)外敷法3)塞药法4)枯痔法。C、其他疗法:1)插药法。2)注射法:①硬化萎缩注射法②消痔灵注射法③坏死枯脱注射法。3)结扎陪疗法:①贯穿结扎法②胶圈套扎法。4)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5)手术后的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①疼痛②小便困难③出血④发热⑤水肿。

(6)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其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结缔组织外痔等。

(7)结缔组织外痔:是指急、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使肛门缘皱襞的皮肤发生结缔组织增生、肥大,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包括哨兵痔、赘皮外痔。肛门异物感为其主要症状。

(8)静脉曲张性外痔:是齿状线以下的痔外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在肛缘形成的柔软团块。以肛门坠胀不适为主要症状。

(9)血栓性外痔:是指痔外静脉破裂出血,血积皮下而形成的血凝块。其特点是: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并有暗紫色血块。好发于膀胱截石位的3、9点处。

(10)混合痔:是指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多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最为多见。

9.息肉痔

(1)息肉痔是指直肠内粘膜上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

(2)临床特点: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

10肛隐窝炎

(1)肛隐窝炎是指肛隐窝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肛窦炎,常并发肛乳头炎,肛乳头肥大。肛隐窝炎是肛周化脓性疾病的重要诱因。肛隐窝炎不愈可致肛脓肿,肛脓肿不愈可致肛漏。

11.肛痈

(1)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多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2)辨证论治:内治1)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2)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加减。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3)其他疗法:1)手术:①脓肿一次切开法。②一次切开挂线法。③分次手术。2)术后处理。3)手术中的注意事项:①定位要准确。②切口:浅部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应行弧形切口,避免损伤括约肌。③引流要彻底。④预防肛漏形成。⑤术中如确实找不到内口,不应勉强行一次根治术,可仅做切开引流。

12.肛漏

(1)肛漏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想通所形成的瘘管,也称肛瘘。▲一般由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

(2)临床表现:流脓,疼痛,瘙痒。

13.肛裂

(1)肛裂: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或形成溃疡者称肛裂。

(2)临床表现:1)疼痛2)出血3)便秘

(3)分类:1)早期肛裂2)陈旧性肛裂

(4)辨证论治 内治①血热肠燥证-清热润肠-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②阴虚津亏证-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③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加红花、桃仁、赤芍等。

(5)其他疗法:1)扩肛法2)切开疗法3)肛裂侧切术4)纵切横缝法5)术后处理

14.脱肛

(1)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2)直肠脱垂分三度:(具体参考课本P)

①一度脱垂:为直肠黏膜脱出,长3——5cm,便后可自行回纳。②二度脱垂:直肠全层脱出,长5——10cm,呈圆锥状,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③三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理解、分类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略)

二、简答题

1.(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略)

二、简答题

1.(略)

第八章其它外科疾病

掌握烧烫伤面积估算、深度诊断、严重程度界定。

1.烧伤:是指由于热力、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局部或全身急性损伤性疾病。

2.不同深度烧伤创面诊断:

深度

损伤组织

外观特点及临床体征

感觉

拔毛试验

温度

创面愈合过程

I度

(红斑型)

伤及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状层等,生发层健在

局部红斑。轻度红、肿、热、痛,无水疱,干燥,无感染

微过敏,常有烧灼感

微增

2~3天症状消失,3~5天痊愈,脱屑,无瘢痕

浅Ⅱ度

(水疱型)

可伤及生发层,甚至真皮乳头层

水疱较大,去表皮层后创面湿润,创底艳红、水肿,并有红色颗粒或脉络状血管网

过敏

增高

如无感染,1~2周痊愈,不留瘢痕

深Ⅱ度

(水疱型)

伤及真皮深层

表皮下积薄液,或水疱较小去表皮层后创面微湿或红白相间,有时可见许多红色小点或细小血管,水肿明显

剧痛、感觉迟钝

微痛

略低

一般3~4周痊愈,可遗留瘢痕

Ⅲ度

(焦痂型)

伤及皮肤全层、皮下脂肪

创面苍白

痛觉消失、感觉迟钝

不痛且易拔除

发凉

3~4周焦痂脱落,须植皮修复,遗留瘢痕、畸形

IV度

(焦痂型)

伤及肌肉、骨骼、脏器

焦黄炭化,干燥、皮革样,多数部位可见粗大栓塞的静脉

痛觉消失、感觉迟钝

不痛且易拔除

发凉

3~4周时表现为黑色、干瘪坏死,须截肢(指)或皮瓣修复

3.烧伤创面是一个立体型的损伤,烧伤后创面由表入里有三个损伤带:表层是坏死带;底层是充血带;两层之间是瘀滞带。

4.烧伤面积的估计

①表示方法:所占体表面积百分比(%TBSA)。

②中国九分法:以每个解剖部位占据全身体表面积的9%的倍数来表示。

③手掌法:伤员的一侧手掌面(五指并拢)为全身体表面积的1%。

5.烧伤深度的判断

①三度四分法: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

②度六分法:Ⅰ度、浅Ⅱ度、深Ⅱ度浅型、深Ⅱ度深型、Ⅲ度浅型、Ⅲ度深型。

③四度五分法:即将原来的Ⅲ度烧伤分为Ⅲ度(全层皮肤烧伤)和Ⅳ度(伤及皮下、肌肉、血管、骨组织)。

6.烧伤严重程度的界定,烧伤严重程度为分四类:

①轻度烧伤: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下的2度烧伤(小儿:小于5%);

②中度烧伤:烧伤总面积在11%-30%或3度烧伤在10%以下(小儿:5%~15%或3度面积小于5%);

③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在31%-50%或3度烧伤在11%-20%(小儿:15%~25%或3度面积在5%~10%之间);

④特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超过50%或3度烧伤超过20%(小儿:总面积大于25%或3度面积大于10%,并伴有休克,吸入性损伤)。   此外,如烧伤面积未达到以上标准但伴有休克;复合伤、合并伤或化学中毒;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头、面、颈、手、会阴部烧伤等。四种情况之一者其严重程度增加一级。

理解、分类记忆。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略)

二、简答题

1.(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略)

二、简答题

1.(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67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