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化的结直肠癌90后发病率比50后高了两倍
年2月发表在JNCI(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的一篇文章用数字给世人敲响警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20岁至39岁的成年人,结肠癌发病率每年上升1.0%至2.4%,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40岁至54岁的成年人发病率上升了0.5%至1.3%,直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研究显示,年以后出生的人患结肠癌的风险高于年出生的人的两倍,并且患早期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四倍。
自年以来,55岁以下的直肠癌确诊数翻了一番,从14.6%增加到29.2%,其中儿童和20~30岁年轻人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增高着实令人震惊。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当出现类似结直肠癌症状时,无论病人的年龄多大,关键在于不要因为病人在五十岁以下甚至二十岁以下,就忽视结直肠癌的可能性而把症状归因于良性疾病,作为消化内科医生,需要对年轻患者患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更加敏锐,必须更加详细地采集家庭史,并且定期更新。尤其是当面对林奇综合征患者时,家族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直肠癌的转移途径
局部浸润:结直肠癌首先直接先肠壁深层浸润性生长,向肠壁纵轴浸润发生较晚。估计癌肿浸润肠壁需要1.5~2年时间。在结直肠癌中,主要以肿瘤在肠道深层浸润的层次来评估浸润的范围,当肿瘤突破浆膜层时,也可浸润到临近器官,如子宫、膀胱、输尿管等。
淋巴途径:结直肠癌都主要经淋巴结转移:结肠癌首先到结肠壁和结肠旁淋巴结,再到肠系膜血管周围和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上段直肠癌向上沿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下段直肠癌向上方和侧方转移为主。
血行途径:结肠癌血行转移多见于肝,其次为肺、骨等;直肠癌侵入静脉后沿门静脉转移至肝;也可由髂静脉转移至肺、骨和脑等。
种植播散:结肠癌脱落的癌细胞可以在腹膜种植转移;直肠癌种植转移的机会较小,上段直肠癌可发生种植转移。
注意这些变化
1、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习惯改变是直肠癌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癌肿的刺激,病人可在短期内出现无明显原因的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随着病程发展、病灶增大,癌肿可阻塞直肠出口,引起便秘、大便变细或变形、腹胀等症状。
2、大便性状改变。出现大便变稀、大便带血和黏液。80%~90%的直肠癌可有便血,血液呈鲜红或暗红色,常混有黏液或脓液。有时在粪便中可见到脱落的肿瘤组织,但这时往往已不是早期。
患者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医院检查,就诊时要注意不要轻易相信医生没有进行检查所得出的结论,如痔疮或菌痢等。如医生没有要求做检查,病人不妨自己提出。
预防: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预防结肠癌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定期检查:
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以上人群,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信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
2、良好的饮食习惯:
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
3、防治肠道疾病:
积极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生化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结肠腺瘤时,应在良性腺瘤阶段予以摘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如果不早期治疗,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4、积极锻炼:
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赞赏
长按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吡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如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