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八院士共议将早期筛查列入防癌国策


白癜风药物治疗 http://www.lohasidc.com/m/
《中国科学报》曾特邀医药领域的两院院士围绕“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这一主题,呼吁癌症防控早筛、早诊、早治刻不容缓,以期共同推动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的制定与执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算一笔恶性肿瘤防治的“经济账”调查显示,我国全社会发生的恶性肿瘤防治费用,男性占比58%,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看,恶性肿瘤防治费用主要花在3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50岁以上迅速增长,在51~55岁组达到峰值。年龄在45~59岁的中年人占总人口不到20%,却消耗恶性肿瘤防治费用的47%,说明恶性肿瘤已对劳动力人群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从肿瘤防治费用的功能分布来看,96%用于治疗性服务,其中40%用于门诊治疗服务,56%用于住院治疗服务,预防费用的构成极低。恶性肿瘤诊疗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医院因缺乏技术和合格的专业人员,很难及时诊断和发现早期患者;在医院,治疗的患者多数处于中晚期;用于发现和治疗早期病人的资源很有限。国内外医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预防是最根本的对策,是最需要优先考虑的工作重点和效益最高的措施。如果不深入研究和解决好肿瘤防控的资源分配问题,恶性肿瘤对我国居民的危害将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世界卫生组织(WHO)总结科学研究结果认为,全球4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肿瘤60%是可以预防的。所以,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增加防控投入,并提高投入产出效益,为减轻恶性肿瘤对国民健康与生命的影响作出努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消化道肿瘤早筛势在必行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医生越来越累。目前,尽管我国有医院,相关卫生技术人员6.74万人,肿瘤科床位数约20.3万张,但还远远无法满足全国每年约万新发肿瘤患者的需要,我国的肿瘤防控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美国的癌症总死亡率稳步下降,25年来下降了27%。这得益于其早期诊断、新药研发、防治策略的综合应用。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全美的结直肠癌筛查的普及率达到62.4%。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约万例,死亡病例约万例。事实证明,预防和筛查对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预防能够控制发病率上升势头,甚至可以降低一些癌症的远期发病率,如胃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适宜性筛查技术使得诊断普遍提前。鉴于此,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消化道肿瘤筛查,实现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减少国家医疗支出。肿瘤早期会有一些肿瘤“出芽”,一般只有少数肿瘤细胞组成的“小巢”出现在肿瘤浸润的最深处的前端,它的判定对诊断治疗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易被忽视的诊断细节。规范化筛查能够诊断出早期肿瘤,及时制定治疗策略。尽管不断涌现新的分子标记物,但几乎没有哪一种特异的分子标记物能识别所有种类的肿瘤,分子标记物的研究仍是亟待突破的研究热点。此外,对于个别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由于人们对胃肠镜检查的总体依从性不高,要做普遍性的胃肠镜检查难度大。所以建议可以先对一般人群做初步筛选,筛选出高危人群,让这部分人做胃肠镜。而针对于已经有比较成熟筛查技术的肿瘤,我们应当将先进、科学的筛查经验补充到国家规范筛查的标准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李兆申:用好消化道癌症筛查的“金刚钻”回首改革开放40年,中国消化疾病领域在诊断、治疗、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依旧处于全球前列。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仍严重威胁着百姓健康。我国每年消耗治疗费用近千亿元,众多家庭“因癌致贫”甚至倾家荡产。治疗癌症尚无特效药和医疗技术,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内镜是消化道癌症最得力的“神捕手”,为何我国迟迟未能全面开展?追根溯源,一是传统“插管”胃镜舒适度较差,大众对内镜的恐惧心态成为“拦路虎”;二是检查不方便,传统内镜只医院进行;三是开展难度大,内镜操作复杂,必须由专业内镜技师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受限较多;四是老百姓缺乏早筛意识,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癌症,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解决消化道癌症“早筛难”的问题,舒适化筛查势在必行。在进一步深化科普、推进百姓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科学模式的、有适宜技术支持的消化道疾病及健康管理工程;制定专门政策,完善筛查体系,从医院对百姓的定期提醒和健康管理工作做起,以点带面、逐渐铺开,敦促全民主动参与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医院要合力打造紧密型医联体,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提升诊疗能力,拓展筛查范围与深度,惠及更多基层百姓。建议各级地方政医院工作的开展,以专项资金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购置设备,为实现基层消化道肿瘤筛查落地见效提供有力保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医院)研究员孙燕:癌症预防胜于治疗癌症是一类多病因、多阶段形成的慢性病。病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外因,也包括遗传、免疫缺损和神经内分泌失调等内因。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癌症定位为可控慢性疾病。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高发区的研究表明预防和筛查,早诊早治是关键,例如河南林州市、云南个旧市最常见的食管癌、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下降。林州市并被WHO誉为“在基层开展癌症防治的典范”。我们提倡的防癌四条:(1)远离可能的病因,例如治理环境污染、严格控烟和酗酒、避免肥胖、不吃发霉和含有亚硝胺的食物、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性行为等;(2)每年定期有效筛查,例如适龄人群每年进行血癌指标检查、低剂量胸部CT、乳腺、甲状腺、腹部超声及必要的胃肠镜检查等。对于有家族史的人尤其不可忽视;(3)积极治疗癌前病变,特别是重度慢性食管上皮增生、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息肉、慢性肝炎、结肠多发性息肉、HPV和HIV感染等;(4)身心健康,生活规律,适当锻炼,积极提高免疫功能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了让癌症发病率早日下降,希望党和政府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74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