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治癌无需动刀,内镜诊疗再上新台阶


白癜风食疗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487482.html

新闻

人文

科普

服务

近日,我科成功开展两例直肠肿物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ESD),它标志着内镜技术又一项突破,同时也填补了我院该项技术的又一项空白,同步国内外开展的该项微创技术将为本地消化道肿瘤患者更好地解除病痛。

案例一

患者郭某为老年女性,入院前结肠镜示直肠息肉,病理结果示:管状腺瘤癌变——粘膜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经术前充分准备实施内镜直接黏膜下剥离术(ESD)病变肿瘤完整切除,无出血,穿孔并发症,术后活动自由,目前恢复良好。

(术前病理报告)

(镜下手术中)

(切除的病灶组织)

术后病理结果示:(距肛门10cm处)粘膜内腺癌,中度分化,底切缘(-)、两侧切缘(-)

案例二

患者李某为中年男性,入院前结肠镜示直肠息肉,病理提示: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经术前充分准备实施内镜直接黏膜下剥离术(ESD)病变肿瘤完整切除,无出血,穿孔并发症,术后自由活动,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术前病理结果)

(镜下手术中)

(切除的病灶组织)

术后病理结果示:(距直肠12cm处)粘膜内绒毛状管状腺瘤,底切缘(-)、两侧切缘(-)

何为腺瘤?

腺瘤: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

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大于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的适应证有:直径大于2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胃肠道早癌即无淋巴和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直径大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等。

当我们在内镜下发现早期息肉和癌症时,并不一定需要手术,ESD和EMR就可以完美地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EMR-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

EMR即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是对扁平隆起性病变(早期胃肠癌、扁平腺瘤)和广基无蒂息肉经内镜下措施(注射和吸引)使病变与其固有层分离,成为假蒂息肉,然后圈套或电切的技术。ESD即内镜下黏膜整片切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

结语

谈到癌,普通老百姓都会很担心,但是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很大一部分早癌是可以治愈的,至少消化道的3种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是这样。

消化内科虽然不能减少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内镜ESD手术已成为消化道早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与医用治疗器械不断更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开拓了新治疗手段,“内镜下手术经人自然腔道,相对于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经济等优势,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医院李婕琳教授的技术指导,医院消化科在早癌治疗领域再上新台阶!

浏览往期内容|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80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