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也会长肠息肉?没错。近日,医院消化内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患儿俄木某某,2岁,因“便血1年,发现肛周肿物”来该院就诊。入院前一年以来,家长发现患儿大便偶尔带血且血量不断增多,院外就诊时考虑到孩子的年龄较小,消化道疾病概率较小,怀疑是肛裂,建议观察。不料,近日患儿大便后肛门突然出现一个蘑菇般大小的肿物,顿时整个家庭都很紧张,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便立即送到医院就诊。
经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祝沛沛检查诊断为结肠息肉,考虑便血原因是结肠巨大肿物出血引起,需手术治疗。对待这类病变,按照传统方法,需从肚子开刀,找到肿物所在肠管,切除包含肿物的肠管,再将剩余的肠管端吻合。但采取这种治疗手段,儿童面临的外科手术风险较大,创伤较大,容易出现手术并发症。祝沛沛立即请相关科室医生对该患儿进行联合会诊,经过充分了解病情以及精心准备,最终决定由消化内科及麻醉科配合进行“结肠镜下结肠息肉样肿物切除术”。虽然结肠镜下微创息肉切除手术已很成熟,但对于婴幼儿而言,手术并不简单。首先小儿麻醉用药和剂量都需严格验证和把握,手术过程中的力度把握和技巧也需要十分精准,小孩肠道壁薄且曲折,把握不好就有可能穿孔。再者,该患儿的息肉巨大,生长的位置正好位于直乙交界区,这留给祝沛沛主任的操作空间以及操作角度非常有限。更难的是,这枚巨大的息肉无蒂、基底部较广,又进一步增加了大出血的风险。祝沛沛主任曾经成功地为多名患儿切除过息肉,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11月9日,祝沛沛主任在结肠镜下完成息肉基底黏膜下注射后,令人紧张的高频电切除开始了。由于息肉太大,位置又生长在肠腔的弯曲处,且小儿肠腔狭小,操作空间极度有限,手术过程需多次调整镜身选取角度。随着电切过程中飘出的丝丝白烟,紧张的气氛笼罩着内镜室,每一次操作都是一次考验。10分钟后,祝沛沛主任终于将这枚巨大息肉完整切除,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术后创面予以止血铗夹闭,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完整取出病变送病理检查。
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健康人群中如有消化道症状(如:经常腹痛、腹胀、腹泻、便血、大便性状改变、便秘及消瘦等症状),特别家族中有肠道炎症、息肉或肠道肿瘤病史的人,一定要及时行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及时治疗,有效地遏制结肠癌的发生。
知识链接
幼年性息肉是病理诊断,显微镜下息肉内为分化良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腺上皮分化成熟无异型增生,间质由大量肉芽组织构成,腺体呈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贮有液体,故也称黏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90%以上发生在儿童,成人亦可发病。小儿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但亦有多发、位于近端大肠者。幼年性息肉病因仍不明确,主要有五种推测:慢性炎症刺激;慢性机械刺激;胚胎组织异位;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无痛性血便是主要表现,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鲜血数滴,息肉可突然脱落而致大出血。患儿排便时一般无任何痛苦。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肠蠕动受阻或蒂柄牵引肠壁而引起腹痛甚至肠套叠;低位的息肉排便时可将息肉推出肛门外,可见肛门处一红色圆形肿块,如不及时将其送回,可发生嵌顿坏死。患儿的全身情况通常无改变,个别高位息肉病儿的便血和粪便相混合,长期未被发现,可有轻度贫血。发现本病主要有肛门指检、肛窥检查,特别是电子结肠镜检查等。治疗本病首选内镜微创电凝切除,术后严密观察,预防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迟发性穿孔。如内镜下无法切除,可开腹手术,切开肠管切除。幼年性息肉为良性疾病。单发的幼年性息肉,电凝切除后即治愈,但不排除再发,如再出现便血症状,要复查结肠镜;多发的幼年性息肉或达到幼年性息肉病标准的,再发率高,要定期复查大肠镜。大肠镜息肉切除,主要风险有:息肉切除的蒂部再出血、息肉切除处肠壁损伤(可有腹痛、腹膜炎症状,严重的可迟发性穿孔)。
主办:甘洛县广播电视台
主编:施建华
责编:肖芳
编辑:衣格
投稿邮箱:
qq.con
笑对百味人生爱在甘洛广电
甘洛广播电视台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有治好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