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龟八法
针灸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自成一体的经络系统和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传承千年,享誉海内外。“灵龟八法”则是针灸学中的精华,是针灸学和周易学结合的千古典范。
“灵龟八法”又名“奇经纳卦法”,它是运用古代哲学的九宫八卦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汇和,取其与奇经相通的八个穴位,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是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宇宙生物医学和时间医学。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灵龟八法”以宏观宇宙天体的运行、出没、交会规律,结合相对微观的人体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交会的八个穴位(分别为:公孙穴、内关穴、足临泣穴、外关穴、后溪穴、申脉穴、列缺穴、照海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方法。
怎么理解“灵龟八法”呢?简单地说,如果有一个病人失眠,医生常规的看病办法是先根据病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再辨证分析这病人属于失眠中的哪一种,然后再对症选穴针刺。而“灵龟八法”则是根据病人来看病的时间从这八个穴位里选1到2个来治病,而选穴并不是盲目乱选,是结合日时干支、周易八卦及病人看病的时间点,运用数学计算,推演出这八个穴位气血开合的变化规律,专业术语叫“开穴”。
“灵龟八法”治病有很多优点,它选穴少而精,操作方便、安全(八个穴位都分布在四肢),对治疗顽固性便秘、失眠、慢性胃炎、偏头痛、颈椎病、荨麻疹、除皱、女性痛经及妇科杂症等疾病都具有较好效果,且治疗过程中病人痛苦少,更易于患者接受。
灵龟八法是古典的按时取穴法之一,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
本法是将交经八穴纳于九宫八卦之数而计时取穴的方法,又称奇经纳卦法。
又因本法以八穴相配代表经脉气血流注之盛衰而取穴,所以又称八法流注、流注八法、八法神针。
又因本法所用八穴有阴经四个穴位,有阳经四个穴位,故俗称阴四针、阳四针。本法于金元时代为针灸大家窦汉唧所倡导。实际上此法是八脉八穴配穴法与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时辰相配而组合成的。所以本法用穴与奇经八脉的交会关系,以及阴阳相配而成上下相应四对的取穴规律,都与八脉八穴配穴法相同。
本法的具体应用是将患者来诊之日、时干支所代表的基数相加之和,阳日除以9,阴日除以6,将不能尽除的所余数求出。此余数即是纳于九宫八卦之数。所以要掌握八法逐日干支之基数,临时干支之基数以及八穴纳卦数。
八法逐日干支基数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干支即得知。八法临时干支基数歌: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针灸大全》八法歌
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属内关,离九列缺主。
八法的公式:(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阳日)或÷6(阴日)=商……余数。
以余数寻八法歌中之穴。如果日时干支数相加之和被9或6除尽,则以9、6代之。
根据这一既定的规律,灵龟八法的开穴被绘制成“灵龟八法逐日按时开穴环周盘”,便与临床应用。由于本法在临床上常与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应用,所以将此盘复制成“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周盘”,更便于临床取穴。
《八法临时干支歌》
日时干支所代表数字据《八法临时干支歌》: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此日是阳日,应除二九18数,余9数,即取离9列缺穴。又如乙丑日壬午时,乙得9数,丑得8数,壬得6数,午得9数,共34数。此日是阴日,应除五六30数,余4数,即取巽4临泣穴。
飞腾八法起例
《扁鹊玉龙经》
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属之四。右并以日时天干、地支配合得数,以九除之,取零数,合卦定穴。
八卦数例
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男寄坤,女寄艮),六乾,七兑,八艮,九离。上以干支九数除,零合卦。
乾属公孙艮内关,震宫居外巽溪间。(外关,后溪)离居列缺坤申脉,照海临泣兑坎观。(兑照海,坎临泣)
上以九除,零数合卦定穴。
灵龟八法歌诀《针灸大全》
九宫图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木居中,寄予坤局。
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八法交会八脉公孙二穴,父,通冲脉内关二穴,母,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二穴,男,通带脉外关二穴,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二穴,主,通任脉照海二穴,客,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法交会歌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列缺交经通照海,后溪申脉亦相从。
八法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际配八卦歌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八穴配合歌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疴,临泣外关分主客,后溪申脉正相和。左针有病知高卞,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刺法启玄歌(五言)八法神针妙,飞腾法最奇,砭针行内外,水火就中推。上下交经走,疾如应手驱,往来依进退,补泻逐迎随。用似船推舵,应如弩发机。气聚时间散,身疼指下移。这般玄妙诀,料得少人知。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顺寻,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因。
八法逐日干支歌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支干即得知。
八法临时干支歌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顺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其法上如甲丙戊庚壬为阳日,乙丁己辛癸为阴日,以日时干支算计何数,阳日除九数,阴日除六数。阳日多或一九、二九、三九、四九;阴日多或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剩下若干,同配卦数日时,得何卦,即知何穴开矣。假如甲子日戊辰时,以日上甲得十数,予得七数,以时上戊得五数,辰得五数,共成二十七数,此是阳日。以九除去,二九一十八,余有九数,合离卦,即列缺穴开也。假如乙丑日壬午时,以日上乙为九,丑为十,以时上壬为六,午为九,共成三十四数,此是阴日。以六除去,五六三十数,零下四数,合巽四,即临泣穴开也。余仿此。
?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针灸大全》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脐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荣少府心,已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水穴荥。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水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洋。丁日未时心少冲,已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元,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火支沟刺必痊。己日已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直,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已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的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包络大陵原并过,已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尽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灵龟八法取穴
灵龟八法以时机来取穴治病,多用于急救、急诊上,平常保健、治病也可以使用。治病时无论是头痛、牙痛、胃痛,还是肝癌、肺癌、大肠癌,还是小孩发烧、坐骨神经痛、意外受伤等等等等,都可以治疗。
灵龟八法针灸取穴依据洛数,所谓五居中位,载九覆一,二四为肩,七三为腰,六八为足。依此分布,则无论横竖相加均为一个定数15,人体的平衡就在上面。
4
9
2
3
5
7
8
1
6
把人体与九宫八卦(后天卦)参照,可以选出八个穴位,这八个穴位控制人体的奇经八脉,以调节人体的平衡。
巽
离
坤
震
兑
艮
坎
乾
我们再借助大自然的五运六气运行规律,按时辰的属性(子午流注)来选取相应的穴位组合,这就是灵龟八法。
子
23-1点
午
11-13点
丑
1-3点
未
13-15点
寅
3-5点
申
15-17点
卯
5-7点
酉
17-19点
辰
7-9点
戌
19-21点
巳
9-11点
亥
21-23点
灵龟八法针灸取穴
穴位组合
临泣-外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
时辰取穴对照
内关穴
外关穴
公孙穴
临泣穴
后溪穴
列缺穴
申脉穴
照海穴
(源自:平民灸疗堂)
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灵龟八法)
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触摸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临泣,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公孙,内关:对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
后溪,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
列缺,照海: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症。
1、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主治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照海穴在内裸尖正下方凹陷处。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注意;摁的时候要闭嘴不不能说话,等你感觉有津液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则就不灵了。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蹺,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有滋肾清热,同调三焦之功,即补益又清热,点揉这个穴位即可以调理阴蹺脉又可以调理肾经,可谓一举两得的妙法。
2、申脉穴——申脉别名阳蹺,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蹺。在足外侧部,外裸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经和外罗动脉,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裸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3、内关穴——为手瘚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腑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益血,安神养颜之功。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之秘。
4、外关穴——为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效。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这个穴位淤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告诉一个中医耳科里的方法:就是仙吸一口气,捏住鼻子,闭住嘴,然后用力向两个耳朵的方向鼓起。此时耳朵里会“轰隆”一声,这是塌陷的耳膜回复到正常位置时产生的声音,瞬间听力就恢复常态了。还有人的身体虚弱,反复感冒,有事感冒好了以后也容易造成耳膜塌陷,耳朵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调理。关外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经常将它用于治疗即兴腰扭伤。外关通于阳维脉,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所以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不过,取这2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体质。如果体质比较虚弱,不建议用单纯的按摩学位的方法来治疗,而仙要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使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瘦自热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能让气血运行顺畅,使三焦经的阳气分布于人的体表,功效更佳。
5、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督。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眼歪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疗效。人的身体可以说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自身就具备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一般的小病痛过休息,自己就能调节过来。列缺穴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上。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的凹陷处,便是该穴。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柔。按摩时该穴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6、后溪穴——统治一切劲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shu)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它可以直接通道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会穴里面很重要的已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养生保健时只要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点柔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人们以为近视仅仅是由于眼睛离书本或电脑屏幕太近所致。其实不尽然,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时,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而是被错误的的姿势消耗掉。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椎。
7、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络穴位,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同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泻,痢疾等胃肠病有辅助作用。很少有人知道黄帝叫什么,《史记》记载,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此穴以黄帝的姓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统治四方之意。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脾主土,在人体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谙合统御之道。公孙穴是脾胃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胃。脾统血,主运化。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事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后跟,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在自己的公孙穴了。
8、临泣穴——临泣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等症。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的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哭泣穴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身体有湿的朋友,还能通过点揉此穴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林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揉此穴,如果感觉疼痛,就有爱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饿时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临睡前点此穴。如果有气喘的人,也可以点此穴。
奇经八脉是大药,灵龟八法显奇效人体经络除十二正经外,还有奇经八脉。
八脉者,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因不拘于经,与脏腑没有直接联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象十二正经那样的表里配合,故称奇经。以自然界的物象来比喻,十二经犹如江河干道,奇经八脉便是调节流量的湖泊,有溢蓄正经脉气的调节作用。
督、任、冲三脉,皆起于会阴穴,一源而三脉。督脉有长强穴贯脊上行,过巅顶至龈交穴止。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上行脐腹,过咽喉,至承浆穴止,为阴脉之海,与督脉合为一体,犹如人体子午线;冲脉由会阴出气街,并入足少阴,绕络口唇,冲脉上行则渗诸阳,下行则渗诸阴,凡筋骨肌肉无处不到,为十二经上下之冲要,故为十二经脉之海;督、任、冲三脉一源,都被带脉所束。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经的金门穴,循行于身体的头,背等部位,有维系阳经的作用;阴维脉起于足少阴经的筑宾穴,上行少腹与任脉同归,有维系阴经的作用;阳跷脉起于足外踝下足太阳经的申脉,上行循背到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阴跷脉起于足内踝下足少阴经的照海穴,经腿内侧上腹部到达咽喉处。阴阳跷共同主持营卫运行,保持身体矫健动静。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灵龟八法,又称“奇经纳卦法”。是将正经与奇经相互交会的八个穴位即八脉交会穴,配上八卦,根据病人就诊的日子和时间的天干地支進行推算,得出取穴的疗法。
督脉配后溪穴,通小肠经,并与阳跷脉相交会于大椎。
任脉配列缺穴,通于肺经,并与阴跷脉相交会于喉咙。
冲脉配公孙穴,通于脾经,并与阴维脉相交会于关元。
带脉配临泣穴,通于胆经,并与阳维脉相交会于季肋。
阴跷脉配照海,通于肾经,并与任脉相交会于照海。
阳跷脉配申脉,通于膀胱经,并与督脉相交会于申脉。
阴维脉配内关,通于心包经,并与冲脉相交会于胸中。
阳维脉配外关,通于三焦经,并与带脉相交会于天髎,肩井等穴处。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可以将八穴分成四组,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及主治病症范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