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大肠癌是怎么来的怎么预防和提前发现


大肠癌近年来呈持续高发和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在一些大城市,甚至排在了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二位。

中国大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是48.3岁,比美国人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69.8岁)整整年轻了20岁。

虽然大肠癌是高发癌症,但是也是可以有效地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的癌症。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很好。

至于发病原因,我们习惯称之为富贵病,可以简单概括为“吃得太好、动的太少”。

临近春节,咱们再来科普一下相关知识,希望春节吃喝时候悠着点。

一、什么是大肠癌?

肿瘤是指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内某一个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导致这个细胞能够无限制的生长而形成的病变。

大肠癌就是发生在大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大肠癌又称为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结肠癌又可以分为盲肠癌、升结肠癌、结肠肝曲癌、横结肠癌、结肠脾曲癌、降结肠癌和乙状结肠癌。

直肠癌的发病率最高,这可能与大便在直肠内储存的时间较长,粪便中的各种致癌物质与直肠粘膜接触的时间较长有关。

直肠长约15cm,只占整个大肠(长约cm)长度的10%,但是它的发病率占所有大肠癌的45%。

左半结肠癌(包括横结肠癌的左侧半、结肠脾曲癌、降结肠癌和乙状结肠癌)约占大肠癌的35%,其中乙状结肠癌就占了21%;

右半结肠癌(包括盲肠癌、升结肠癌、结肠肝曲癌、横结肠癌的右侧半)约占大肠癌的20%;

其中盲肠癌就占了12%。

大肠癌的发生部位

二、大肠癌是如何发生的?

目前,一般认为,大肠癌有80-95%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

经历了“正常粘膜—粘膜上皮增生—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逐渐增大—结直肠癌”这样一个顺序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10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及时通过结肠镜发现并处理结直肠息肉,就可以阻止结直肠癌的发生。

大肠癌发生的演变过程

结直肠癌起源于结直肠的粘膜层(最内层)的粘膜上皮细胞,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细胞由里向外呈浸润性生长,通过粘膜下层、肌层,最后浸润至浆膜层。然后突破浆膜层,侵犯结直肠附近的器官。

另外,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淋巴管和血管转移至结直肠周围和远处器官。

大肠癌发生和演变的过程

大肠癌有哪些高危因素呢?

1、吃得太好

肠癌发病率的提升与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民众的脂肪摄入量大增有关。脂肪的消化吸收需要胆汁酸的协助,高脂肪饮食使肠道内胆汁酸大量增加,胆汁酸在肠道内细菌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致癌、促癌作用的二级胆酸,二级胆酸刺激肠黏膜引发癌变。

2、爱吃红肉及加工肉类

研究发现,红肉中含量较高的血红素铁已被证明可通过刺激内源性致癌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在高温下烹饪肉类会导致杂环胺(HCA)和多环芳烃(PAHs)的形成,两者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加工过的肉类,例如香肠,通常在高温下烹饪,会更大程度的产生HCA和PAHs,而且加工肉类的脂肪含量高于红肉,因此可能会通过合成二级胆汁酸而刺激肿瘤的发生。

3、肥胖

肥胖的人群,其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的增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和抑制细胞凋亡,这与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另外,身体肥胖也会刺激身体产生炎症反应,会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

4、过度饮酒

研究表明,乙醇氧化的有毒代谢产物—乙醛,可使结肠细胞致癌。同时,较高的乙醇消耗会使机体产生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活性氧的增加,从而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另外,酒精可作为致癌物溶剂,促使致癌物进入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影响激素代谢或干扰类视黄醇代谢和DNA修复机制,从而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

5、吸烟

吸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且与吸烟的年限和总量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吸烟量每增加10支/d可使结直肠癌风险升高7.8%,吸烟量每增加10年包(年包:数值=吸烟量×吸烟年数)则可使结直肠癌风险升高4.4%。

6、炎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变范围的扩大,其结直肠癌发生率增高。左半结肠病变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倍,而全结肠炎患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5~15倍;据估计,10~20年病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癌发生率为0.5%,其后增加至1%。

7、遗传因素

结直肠癌是多基因疾病,其发生主要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散发性结直肠癌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区别,主要是环境和遗传的作用大小不同,在遗传性结直肠癌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大。家族史是遗传因素最直接的体现,患癌的危险度同家族史密切相关,而且危险度的大小与家族史中结直肠癌亲属的数量、是否为一级亲属以及发病年龄等因素相关。

8、其他因素

缺乏运动及糖尿病等。

肠癌的高危险人群

1.50岁以上人群:

一般人50岁开始可考虑进行筛查,比如结肠镜检查,如无异常,10年后复查。有的专家更倾向于40岁开始筛查。

2.既往有息肉的人群:

如息肉小于1厘米,数目小于2个,并且是较为低危的息肉如管状腺瘤,则可以在内镜切除息肉后5-10年复查。如息肉数量超过3个或者有高危息肉,则建议每3年复查肠镜。

3.既往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

在出现症状后8-10年需要开始肠镜筛查。

4.直系亲属相关人群:

有一个直系亲属在60岁前发现肠癌,或者2个直系亲属均有肠癌的,应在40岁或者其最年轻的直系亲属发现肠癌时年龄减去10岁时开始进行肠镜筛查:

(比如,小王的爸爸是40岁确诊的,爷爷是50岁确诊,那么,小王就要在30岁开始筛查)

怎么预防?

在了解以上的危险因素之后,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结直肠癌预防。下面我们来看看,应该如何防微杜渐,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1、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减少红肉以及加工肉类的摄入。

多食用高纤维食物,促进排便,减少废物和毒素对肠壁细胞的伤害可降低大肠癌的风险。

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最高果蔬摄入者的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仅为最低者的一半。

2、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注意适当运动,尤其是肥胖或者体力活动过少者。研究表明,减肥和锻炼能起到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长期抽烟喝酒的人群应注意戒烟戒酒。

3、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发现并切除大肠息肉,是预防肠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国指南建议无症状的低危人群首次肠镜应在50岁(美国是45岁)前,有家族史者更要提前。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克罗恩病、慢性结肠炎、有结直肠癌或腺瘤的个人或家族史者,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高,通过普查与随访,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炎症性肠病,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

是对于有家族史者,通过基因检查,筛查出高危人群,提早进行结肠镜检查,非常重要。

4、重视遗传因素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了解自身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信息,可以提前获知结直肠癌患病风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结直肠癌预防。

5、重视结直肠癌早期筛查

《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建议,将40-74岁的一般人群作为我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对象,并建议将城市人群作为优先筛查对象。主要的筛查方法如下:

粪便隐血检测

结肠镜检查

多靶点粪便检测

典型的结直肠癌遗传家系与一般人群相比,具有显著不同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因此更应重视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筛查年龄应根据具体的遗传家系情况提前,如确定是结直肠癌遗传家系,应及时与专业医生联系,并进行遗传咨询及早期筛查。

因此,一般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重视结直肠癌的筛查,具有结直肠癌高危因素者,更应引起重视。

联系老杜:duli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60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