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新生儿脐部常见疾病


脐带是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结构,由两条动脉和一条静脉构成。在母体内它是母亲与宝宝之间的枢纽,宝宝靠它得到营养及氧气,同样靠它将代谢废物运走。出生后脐带对于新生儿来说是对外界的窗口,也是一个伤口,如何正确的观察及护理脐带对于新生儿来说尤为重要。新生儿脐部常见的疾病为脐炎、脐疝、脐肉芽肿。

1

新生儿脐炎脐炎是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而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

脐炎有哪些表现呢?

早期:脐带根部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流水。

中期: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脐窝有脓性分泌物,带臭味,脐周皮肤红肿加重,或形成局部脓肿、甚至发生败血症。

晚期:病情危重为引起腹膜炎,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不吃奶、精神不好、烦躁不安等。慢性脐炎时局部形成脐部肉芽肿,为一小樱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粘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脐炎如何治疗呢?

a保持局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

b局部换药:用3%双氧水冲洗局部2-3次后用碘酊消毒,酒精脱碘,或用龙胆紫每日涂2-3次。

c抗生素治疗:一般新生儿时期首选青霉素;对已形成脓肿者,及时切开引流换药;已形成慢性肉芽肿者要用10%硝酸银局部烧灼,如肉芽较大不易烧灼者,应给予手术切除。

2

新生儿脐疝

脐疝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在出生不久即可看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小的像樱桃,大的像核桃,当小儿平卧安静时,肿块消失,而在直立、哭闹、咳嗽、排便时肿块又突出,若用手轻轻压回去,同时还能听到“咕嘟”一声,感到有一股气从小肿块里挤回肚子里去了,这就是脐疝。

脐疝发生的原因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孔两边的腹直肌尚未合拢,一旦腹腔内压力增高,腹膜或肠管便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脐疝的内容物是肠管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儿宝宝更容易发生脐疝。

脐疝的诊断和治疗

脐部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尤其在婴儿啼哭时更为明显,一般无其他症状。由于婴儿腹壁及疝环均较柔软,嵌顿甚为罕见。一般只需做腹部X线片,了解有无肠梗阻征象。

处理方法

脐环较小者直接约1cm左右,一般随着年龄增大,腹部肌层慢慢发育完善大多可自愈,注意保持宝宝的安静,尽量避免哭闹,同时,也可用胶布加压粘贴法。脐环>2cm特别有增大趋势者,自愈可能性小,建议早期行修补术。若2岁以上仍不能闭合脐疝,可考虑施行手术治疗。

3

新生儿脐肉芽肿

脐肉芽肿是脐部息肉样、樱红色的小肉芽,呈米粒至黄豆大小,有脓血性分泌物,不易愈合。是因断脐后未愈合的伤口受异物的刺激或经常摩擦而形成的。

脐肉芽肿会有哪些表现?

1、脐带脱落后肚脐中间出现粉红色的肉芽,不同的孩子脐肉芽肿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2、脐肉芽肿也可引起流脓、出血等症状;

3、当妈妈用手指碰到时,宝宝往往会疼的哇哇大哭。

处理方法

当婴儿出现脐肉芽肿时,医院就诊。

轻度:在肉芽还比较小时,肉芽组织可用10%硝酸银腐蚀或用消毒剪刀去除,保持局部清洁,很快就能痊愈。

重度:肉芽长得较大的话,需要将肉芽整个切掉。然后再也硝酸银溶液对患部进行消毒处理,数日后就可以痊愈了。

脐部护理几点小窍门

1、清洁小肚脐:出生后新生儿应每天进行脐窝的消毒,消毒前应洗净双手擦干,一手轻轻提起脐带结扎部位,另一手用75%酒精棉签充分擦拭脐根与周围组织相连之处,一根棉签围绕脐根消毒一圈后更换棉签,如此重复2~3遍。

2、保持脐带干爽:脐带一旦被水或尿液浸湿,要马上用干棉球或干净柔软的纱布擦干,然后用酒精棉签消毒。脐带脱落前,不能让宝宝泡在盆里洗澡,可以先洗上半身,擦干后再洗下半身。

3、不要让纸尿裤或衣服摩擦脐带残端:脐带未脱落或刚脱落时,要避免衣服和纸尿裤对宝宝脐部的刺激。可以将尿布前面的上端往下翻一些。

4、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63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