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胃肠超声学组/7/15
作者:严玺德
单位:医院
1简要病史
患者,女,48岁,体型较肥胖,上腹部不适2年余,饮食可,曾在社区以消化性溃疡治疗半年未见明显好转,近期大便偶带血,来我院就诊
2查体
右上腹压痛(+)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大便常规:颜色:黄色,隐血实验(+)镜下红细胞++,镜下白细胞++++
4超声检查
于结肠肝区肠腔内隐约探及低回声团块,遂与患者沟通,服用胃肠显影剂探查,肠腔内清晰显示大小约15*7mm低回声,动度可,似有蒂和肠壁相连,结肠肠壁未见局限性增厚,肠壁周围无浸润。肿块内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升结肠良性占位,息肉可能,腺瘤待排。
二维超声所见:升结肠肠腔内低回声团块
5上腹部CT扫描
提示结肠形态、位置如常,管腔无狭窄,管壁未见异常密度影。
6肠镜
肠腔见一息肉样隆起,表面光滑,予以1:肾上腺素+亚甲蓝生理盐水注射病灶基地部,病变隆起后予以圈套器圈套后电凝电切切除,创面无渗血,息肉取出送检。
7病理
检查示结肠管状腺瘤,腺体轻度异型增生
(HE,×)
讨论
消化道腺瘤常表现为低弱回声,并可与粘膜层弱回声相连。该病例超声表现主要为低回声团,边界清,光整。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肿瘤与粘膜层的关系显影不太清晰,但就肿瘤对周围脏器的浸润可有较明确提示,服用显影剂后检查效果更好;超声胃镜则可以对肿瘤的来源作出精确判断。
结直肠腺瘤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单发者称为腺瘤,从病理上分为3类:①管状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或息肉样腺瘤;②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一般体积较大,癌变率为30%~40%;③绒毛管状腺瘤,表面部分光滑,部分粗糙,体积较大,癌变率仅次于绒毛状腺瘤。结直肠腺瘤瘤体越大,恶变率越高,尤以绒毛状腺瘤最易恶变,其次是绒毛一管状腺瘤,管状腺瘤恶变较少。腺瘤男性多发,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大多数腺瘤起病隐匿,可以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轻微消化道症状,易被忽视。结直肠腺瘤向腔内生长,密度与肠内固体内容物相仿,CT平扫往往难以与肠管内容物相鉴别,阅片者在诊断过程中易受人为影响而产生偏差。MRI软组织分辨力高,且无电离辐射,但成像时间长,图像空间分辨力低,易形成运动伪影。超声可以实时动态观察,且能够较早地发现病灶,为进一步诊疗提供重要帮助。
体会
胃肠超声显影剂、声诺维,高低频超声应用使胃肠超声诊断水平突飞猛进,肠道肿瘤浸润情况,血供状况、TNM分期都达到跟CT、MRI相媲美境地,但超声检查最大不足之处仍在于容易受肠道气体、肥胖等的影响,还有小病灶易误、漏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