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你了解结肠息肉吗


结肠息肉(colonpolyps)发生在患者的大肠内(结肠)。大部分结肠息肉的病因还不明确,在成年人中结肠息肉比较常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息肉可能会变成结直肠癌。这过程通常要历经很多年时间才会发生。

结肠息肉通常不会有任何症状,因此患者很难在早期发现。患者通常在进行定期结直肠癌的筛查时发现结肠息肉。筛查常用于在疾病出现症状前的诊断。

如果结肠息肉逐渐肥大,则可能导致出现相应症状。可能会出现直肠出血或者排便习惯的改变。排便习惯的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以及患者大便性状的改变。

结肠息肉有哪些具体症状?

结肠息肉通常不会有任何的症状,结肠息肉大于1厘米或者有癌变倾向的患者可出现相应症状。结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是直肠出血。有的时候直肠出血并不明显(隐性出血),只能通过粪便检查才能被发现。

结肠息肉通常不会引起疼痛也不会导致患者排便习惯发生变化,除非巨大肠息肉引起结肠梗阻。当然,这种症状并不常见,因为大部分结肠息肉都在引起梗阻前发现并被切除。

结肠息肉一旦发生癌变,则会出现其他的症状,比如排便习惯的改变和体重突然减轻等。

应该怎样对待结肠息肉

当出现不规则腹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粘液便或血便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消除潜在危险。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息肉均应进行活检并尽快行内镜下摘除,术后行全瘤病理检查,对仅有息肉顶部癌变而且分化好的息肉摘除后继续肠镜复查随访。对于低分化癌或蒂部有癌变的,甚至基底部有癌变的息肉应手术并酌情化疗。息肉摘除术后还应定期复查肠镜随访。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和降低息肉癌变,并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和治愈率。

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生结肠息肉:

年龄大于50岁。

有结肠息肉或者结直肠癌家族史。

携带有导致结肠息肉的基因,携带有这种基因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发生结肠息肉,并能够进一步演变为结直肠癌。

大部分的结肠息肉都是在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时候被发现的。

50岁以上人群中息肉的发病率约为50%,癌变率约3%~10%。结肠病变筛查是结肠癌的一级预防措施,即病因预防。通过结肠病变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息肉,可以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专家建议50~75岁的存在风险的人群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76~85岁的人群可以与医生讨论是否需要筛查,而86岁以上的人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意义不大。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比如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可能需要更早开始筛查。

结肠息肉主要通过内镜下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目前尚没有有效的口服药物治疗,以及预防结肠息肉发生。结肠息肉发生原因很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而且息肉具有复发性,在切除息肉之后,可能在肠道其它部位又会生长出息肉。因此,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要定期复查结肠镜,发现息肉及时进行切除。息肉如果长期留置不管,可能会引发癌变。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癌变风险,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等,以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最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74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