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儿童便血的元凶结肠息肉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儿童便血的元凶

儿童结肠息肉

你了解吗?

Q

诺诺怎么了?

诺诺是个3岁的帅气小男孩,平日里活泼可爱,非常讨人喜欢。近一个月,妈妈发现他大便表面总是带有暗红色的粘液,医院看,都没有发现原因,以“肠炎”治疗了许久,却总是不见好转。后来,妈妈带他到常州二院儿童消化专科就诊,经结肠镜检查终于确认了病因:结肠息肉。

儿童结肠息肉

以往人们总以为只有成人会长肠息肉,其实儿童也难以避免。事实上,肠息肉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在临床上,儿童肠息肉的发病高峰在3~6岁,以男孩多见。

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下,息肉常常以便血为首发症状,表现为间断性大便带血,多为鲜红色。息肉较大的,有时可引起肠套叠,以致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的症状。如果息肉继发感染,可表现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因此患儿常常被误诊为“肠炎”。此类患儿往往给予抗菌类药物治疗后症状会好转,容易被误诊,延误了病情。因此,当孩子出现反复腹痛、腹泻,尤其是血便时,家长应高度警惕儿童肠息肉的发生。

诺诺康复啦

诺诺通过无痛小儿结肠镜检查被确诊为幼年性息肉,在我院儿童消化科和成人消化科的多学科合作下,成功摘除了结肠息肉,恢复了健康。

常州二院儿童消化专科

近几年,由于我院无痛小儿结肠镜的常规开展运用,对原因不明的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都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小贴士:常州二院儿童消化专科门诊

周承

阳湖: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常州二院儿科副主任,阳湖24病区主任

周罗根

城中:周一下午、周四下午

阳湖:周二、周五下午

常州二院儿科首席专家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儿童肠息肉

幼年息肉约占小儿息肉80%,多发生于2~10岁,发病率较高。85%为单发,90%以上发生在直肠或乙状结肠。无痛性慢性血便是主要症状,便血发生在排便终了时,一般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状血迹,呈鲜红色,不与粪便混合,量较少,少数可在便后自肛门滴数滴鲜血。息肉表面有继发感染时,除便血以外尚有少量黏液。患儿排便时一般无任何痛苦,无里急后重症状。低位或有长蒂的息肉,排便时可将其推出肛门外,于肛门处可见一红色肉球。该病由于出血量不多,小儿很少有明显的贫血。本病对患儿健康影响不大,多数患儿于10岁内息肉脱落自愈。低位息肉直肠指检能触及者一般均在门诊手法摘除,高位息肉可在肠镜下摘除。

儿童肠息肉

医院

幼年性息肉病与孤立幼年息肉不同,其息肉可遍布整个胃肠道。常在大肠内散在10个以上甚至上百个。约50%有家族史,该病恶变率高,约17%。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3级:

(1)婴儿弥漫性幼年性息肉病:出生后数周即可出现症状,通常无家族史。临床表现为腹泻、直肠出血、肠套叠、失蛋白性肠病、巨颅、杵状指等。尽管经过积极的治疗,该病死亡率较高,仅有1/6能活过2岁。

(2)弥漫性幼年性息肉病:患儿通常在6月到5岁时发病,临床表现为轻度直肠出血和脱垂,也可合并失蛋白性肠病、肠套叠、营养不良。经内镜切除息肉和切除部分肠管后,尽管复发率较高,但疗效基本满意。

(3)结肠型幼年性息肉:发生于5~15岁的患儿,常见症状直肠出血、贫血、直肠息肉。50%以上患儿有家族史,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合并腭裂、肠旋转不良、多指、先天性心脏病、头颅畸形等先天异常。幼年性息肉病由于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其治疗应包括息肉患儿及家属的长期随访。

儿童肠息肉

医院

淋巴样息肉实际上不是息肉而是直肠粘膜的局限性突起,由于黏膜下淋巴样组织增生引起。主要症状为慢性失血性贫血,偶有腹痛。该病是自限性疾病,只需对症处理即可,多在数月内自行消退。

儿童肠息肉

医院

Peutz-Jeghers综合征

Peutz-Jeghers综合征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般见于青少年。其特征性表现为全胃肠道的弥漫性多发性息肉和遗传性皮肤黏膜色素斑,色素斑多发于唇周皮肤以及口腔黏膜。息肉的好发部位在小肠,亦可见于胃,有癌变风险,故需密切随访。

儿童肠息肉

医院

#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50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