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做了手术的结肠管状腺瘤息肉需要多久复查


癌友群,帮助癌友促进康复。每天发送关于癌症知识科普,患者治疗日记及康复知识,在学知识中,还您康复和幸福和谐的家

一、多久去复查?

有个结肠息肉的患者来信息说:结肠息肉已做了手术,病理检查说是管状腺瘤,医生说是良性的。可是自己百度了一下,有的人说息肉是癌前病变,有点害怕,这个需要多久去复查呢?

结肠管状腺瘤是指什么?也就是长在结肠上的管状腺瘤,临床比较常见,大小、数量各异,属良性肿瘤。

管状腺瘤,是腺瘤性息肉的一种,在大肠腺瘤中较为常见,相比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率最高,癌变率较低,发病原因暂不明确。

一般来说,管状腺瘤是胃肠道常见的息肉类型,有一定恶变倾向,但相比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低。

二、结肠管状腺瘤症状有哪些?

早期、体积较小的管状腺瘤,无明显异常症状,大多在体检时发现。

随着腺瘤生长,部分人会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血、大便不成形、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

当腺瘤体积较大堵塞肠腔,会引起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的情况。

当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就诊明确。

对于体积较小的管状腺瘤,内镜下摘除即可,如果腺瘤体积较大、侵犯层次较深、已发生癌变,可在腹腔镜下进行根治切除,一旦确诊为管状腺瘤,建议及时内镜下切除,可达到治愈目的,术后定期进行随访复查即可。

三、腺瘤性息肉高危人群有哪些?

1、一级亲属有肠癌病史;

、既往肠道腺瘤史;

3、粪隐血试验阳性;

4、长期过食红肉、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腌制加工类等食物的人群;

5、久坐不动、肥胖,长期压力较大、焦虑、紧张、抑郁等人群;

6、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便秘交替、黏液血便等症状的人群。

7、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0岁。

建议上述人群尽早做肠道筛查,若肠镜初次筛查无异常,可改为3-5年复查一次,可有效预防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四、结肠管状腺瘤摘除后如何护理?

1、术后应卧床1-3天,利于创口愈合,以免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一旦出现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术后初期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一周后恢复普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过食粗纤维食物,以免擦破创口导致出血。

3、术后一个月内避免过度运动、重体力劳动,保持心情舒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不要过分用力排便,避免擦破创口引发出血。

4、对于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腺瘤摘除后要积极治疗,可减少息肉的发生。

5、定期随访复查,术后一年或半年复查一次,连续两年无异常,可改为每3-5年复查一次,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增加复查频率。

五、关键说

对于良性结肠管状腺瘤,摘除术后一年,复查一次肠镜即可,连续年无新发或复发,可改为每3-5年复查一次。

总的来说,若发现管转腺瘤及时切除后,定期复查,问题不大,不要过度担忧,平时也要改变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戒烟酒,控制体重,出现异常不适要及时就诊,切勿拖延。

但是在临床中,可以观察到腺瘤性息肉很快复发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医生对于这样的病人都是要求更高的,

一般是建议: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每10年1次肠镜检查,直到75岁;

()76~85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3)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对于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重度不典型增生应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随访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

所以需要结合你具体到年龄、家族史、腺瘤性息肉的病理报告等综合评估,主要由你的主管医生来确定复查周期。一般建议前三年至少每年复查一次肠镜,后面可以根据情况延长复查周期。

癌症重在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坚持体育锻炼,需要多运动,避免肥胖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戒烟酒,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这是一个友爱的癌友群,帮助癌友有效促进康复。每天发送癌症知识科普,

患者治疗日记及康复知识,帮助你和全家防癌保健康,还您康复和幸福的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60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