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养生先养肠,保持肠道健康,各种疾病远离你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3大段。它的健康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人的健康状况,可以说是人体健康的基石。

  1、肠道的重要性

  ①重要的消化器官:人每天摄入的食物,80%需要肠道吸收,%靠肠道吸收。如果肠道功能异常,机体就难以得到足够的营养。

  ②最大的排污器官:人体80%以上的代谢废物由肠道排出。如果肠道排泄受阻,滞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被重新吸收入血,影响机体健康。

  ③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70%的免疫力来自肠道;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与消化道有关,不少学者认为肠道的健康程度与寿命息息相关。

  2、肠道与全身器官关系密切

  人体是一个系统,各组织器官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肠道也不例外,它与全身器官都密切相关,比如:

  肠道与肝脏:肠道吸收的“毒素”会进入肝脏进行解毒,如果肠道屏障功能被破坏,“毒素”更易进入血液,就会造成肝脏负荷增加,从而影响肝脏健康。

  肠道与大脑:两者之间存在一种联系,称为“肠脑轴”。肠道功能异常的病人中,很大一部分通常伴有与压力相关疾病或其它脑部疾病;大脑健康状况不佳的迹象之一也包括消化功能下降。

  肠道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直接影响肠道运动,甲状腺功能减退还会增加肠漏等病症风险;如果肠道发生感染或慢性炎症,可导致细胞因子活性升高,影响甲状腺激素的转化,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3、肠道微生态系统

  肠道的内容物除了食物、代谢废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微生物。肠道的微生态系统,主要由微生物与其所处的微环境——组织、细胞及代谢产物构成。人体内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仅包括帮助肠道消化的有益菌,还包括寄生在人体的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其中,肠道中的微生物总数占比80%左右。人体肠道内有一公斤细菌,构建起了肠道屏障,来抵抗外来细菌的入侵,此时肠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

肠道微生物,可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这些菌群是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及人体免疫力的关键。健康的肠道内菌群,是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处于平衡状态。

  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于有害菌数量,毒素等物质就会被排出体外,而一旦有害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于有益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就会在人体内大量残留,给健康带来威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有益菌会慢慢减少,而通过补充益生元,可有效促进有益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同时产生短链脂肪酸抑制有害菌的定殖,从而使有益菌发挥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和哥德堡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人肠道菌群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相关联。当正常人肠道出现炎症、不适时,会增加中风风险。另有研究发现,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自闭症等在内的50多种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既然肠道健康如此重要,平时在生活中,就应该积极避免容易导致肠道“受伤”的因素。

  1、爱吃烤肉

  烧烤时的温度可高达℃以上,此时肉类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分解出多环芳烃和杂环胺等致癌物质,而且越焦的地方,有害物质越多。

这种肉类经肠道吸收养分后,形成的代谢产物对结直肠肠壁有毒性,若长年累月与肠粘膜相互作用,就可能诱发肠粘膜畸变、恶变,出现息肉(癌前病变),甚至导致肠癌。

  平时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烤肉,如果实在喜欢,可先将肉用纯生啤酒腌制一会儿,让啤酒中的抗氧化成分减少烧烤中致癌物的形成。烧烤时也要时常翻面,以免持续高温产生更多的致癌物质。

  2、爱吃高脂食物

  脂肪进入肠道以后,人体会分泌胆汁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如果频繁大量进食高脂肪食物,肠道中胆汁的浓度就会上升,而过多的胆汁酸和胆盐都会强烈刺激肠粘膜,引起肠粘膜增生形成息肉,还可能诱导已有的息肉发生恶变。

  建议每人每天的脂肪摄入量不超过60g,大约相当于g五花肉。食用高脂食物的同时,也可适当吃些豆腐,尤其是冻豆腐。豆腐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脂肪分解代谢,从而达到减少脂肪摄入、辅助保护肠道的目的。

  3、饮食太“节俭”

  很多人怕浪费,剩饭剩菜放了好几天也不舍得扔。但冰箱不是保险箱,冷藏温度下有些细菌仍然可能存活并生长,如果经常食用放置过久的食物,就可能打破肠道中原有的菌群平衡,增加肠道疾病甚至其他系统疾病的风险。

  建议食物现做现吃,尽量不剩饭菜。如果有饭菜剩余,应密封放入冰箱保存,下顿食用时充分加热;还可适当加点醋,有助于刺激胃液分泌,让进入人体的部分细菌在胃中就被消灭掉,从而降低肠道菌群失调风险,保护肠道。

  4、冰箱长期不清洁

  冰箱里可能存在大量嗜冷菌,比如:李斯特菌。它不仅能在寒冷的环境中生长并大量繁殖,在冷冻室也能长期存活,很容易污染肉类、开封的乳制品、水果等,威胁人类健康。

  建议经常用浓度70%的酒精+食醋清洁冰箱,再用清水洗净。另外,细菌是往下走的,即食食物应尽量密封放在冰箱上层,生食放在冰箱下层,以免交叉污染。

  5、滥用抗生素

  近年来,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据统计,在抗生素的使用人群中约1/3的人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而美国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癌风险。

  6、长期久坐

  人在坐着的时候,直肠有一个弯折的角度,容易影响直肠或盆腔附近的血液循环。所以久坐会影响内脏供血,并直接影响肠道的蠕动速度,减慢肠道内有毒有害物质的排出。建议每次静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以免增加肠道疾病风险。

  生活中,应多留心身体上的变化,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能预示肠道疾病。

  1、大便改变

  如果大便规律改变,如:次数增加、形状改变、时间变长、排便时腹痛、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等,可能预示肠癌来袭。

如果出现大便带血(粪便上有血,注意与痔疮相区分)、鲜血便(粪便与血液黏在一起)、黑便等情况,也需警惕肠癌。

  2、屁臭味特殊

  如果屁臭呈臭鸡蛋味,可能是脂肪和蛋白质转化而成的胺类物质,预示肠道消化不良。如果某段时间忽然频繁出现这种气味,还伴随有便秘、便血、腹痛、有粘液排出等症状,要高度怀疑肠炎或肠道肿瘤。

如果屁臭呈腥臭味,类似于死鱼烂虾,可能是血液与食物残渣混合的味道,预示存在消化道出血。若同时出现便血的情况,需怀疑肠癌等疾病。

  3、面部异常

  嘴唇,特别是下嘴唇,历来是中医诊断胃肠疾病的传统部位。如果下嘴唇出现紫黑色或纯黑色斑点,可能预示肠息肉或肠癌。

  要保持肠道健康,就要保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关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中也引起了多位医学家专家的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曾表示,当人体呼吸道出现缺氧的情况,肠道的细菌也会出现缺氧,导致人体微生态紊乱,进而出现细菌群移位引发继发感染。很多患者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继发感染。因此要早期预防,用微生态平衡减少继发感染。所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首次提出,“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此后更新的各版本“诊疗方案”中,一直保留“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相关内容。

  所谓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市面上常见的有各种益生菌,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益生元,那么益生元和益生菌又有什么区别呢?

  益生元是有益于促进健康的菌种生长与活性的物质;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的总称。

  益生元与益生菌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但影响的方式完全不同,关键区别在于:

  1、益生元作用于本已存在与肠内的菌群,而益生菌是外部添加的活性有益菌。

  2、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是益生菌的“养料”。

除了这点区别,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益生元作为模拟母乳中的低聚糖,以未经消化的形式进入胃肠道,通过降低PH值,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间接地促进胃肠道健康和营养素的吸收。

  2、益生菌是外源有益菌,作用更直接。但是,它有较明显的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的病因及体质,添加不同的菌种,如双歧杆菌对胃肠道疾病有显著功效等。

  3、在胃部强酸性的环境下,外来细菌的存活性会受到考验,因为只有活着进入胃肠道的有益菌才能发挥功效,有的益生菌株不能经受胃酸(强酸环境)和肠液(碱性环境)的腐蚀,而益生元不是生物,不存在存活率的问题。

  4、免疫系统对于由外部而来的益生菌有识别的过程,当外部直接添加益生菌时,不同体质的人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5、补充“益生元”的思路是,通过提供有益细菌喜欢的食物来扶持它们,从而压制有害细菌。而补充“益生菌”的思路则是通过益生菌在肠道内定植繁衍,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加有益菌数量,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通过补充益生菌还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强肠道功能,刺激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有益于人体健康。

  6、从运输和保存方面来说,益生菌的活性只能在低温下保持,一旦温度超过,益生菌就会失去活性,从而失去效用。益生元则可以耐高温,保存便利。

  接下来,大家肯定想知道益生元有哪些物质,以及有哪些富含益生元的食物。

  最常见的益生元当然就是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还有菊粉。另外,母乳低聚糖也是对婴儿、宝宝非常好的益生元。

  目前已知的益生元的功效,主要包括:有益于肠道健康、心血管代谢、精神健康,还有骨骼健康。

  对于肠道健康,益生元可以抑制病原菌,以及刺激粘膜免疫。提及粘膜免疫。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肠道的天职是消化吸收,那么它是如何和免疫发生关联的呢?

  均衡营养、富含益生元的膳食,激发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来防未病、助健康。如果需要膳食补充,要适当补充益生元食品。

产品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66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