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扣紧服务环让结直肠手术患者快速康复


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819788.html

 得病了需要手术,患者和家属都盼着手术成功、病灶切除得干净、出血少、恢复快、早出院、少花钱。其实,这也是医生的愿望。医院肛肠疾病诊医院优势,在张锡朋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探索结直肠疾病快速康复技术,通过紧扣服务环,让患者少受罪、让家属少担心。

  发医院

  7月28日,在医院肛肠疾病诊疗中心第七病区,记者见到了结肠癌手术后5天的李女士,她正坐在病床上与两个女儿聊天。看不到一般术后病人的尿管、引流管、胃管、静脉输液留置针,看不到大手术后患者的苍白无力、家属的疲惫焦虑。张锡朋主任说,李女士是结直肠手术快速康复治疗方案的受益者。

  今年48岁的李女士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十年前曾经做过痔疮和直肠息肉切除手术。因为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李女士需要长期服药。最近一段时间,她总觉得胃不舒服,大便颜色比较深,认为是药物刺激导致,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接受胃、肠镜检查。胃镜结果提示李女士胃底部有些炎症。在肠镜检查过程中,李女士和医生同时看到了乙状结肠部位的一枚肿物,遂局部取病理检查。进一步检查时又在降结肠发现有息肉生长。

  从事医务工作20余年的李女士马上意识到自己可能罹患癌症,在等待病理结果期间,李女士带着肠镜报告慕名来到医院肛肠疾病诊疗中心,找到微创治疗大肠癌的专家张锡朋主任。李女士的最终病理报告提示乙状结肠部位肿瘤为腺癌,必须切除。

  李女士刚刚48岁,心肺功能很好,医学知识和健康素养也很好。张锡鹏主任在与其充分沟通后,决定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快速康复治疗方案”。患者结肠内既有肿瘤又有息肉,且病变位置相距较远。医生们经过研究,决定先做好肠道准备,在内镜下切除息肉,等待一天观察病人术后情况。如果没有问题,紧接着施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

  李女士的主治医生张林根据患者的入院后的血常规、超声、CT等相关检查,综合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肿瘤没有明显的转移及局部扩散,准备实行之前确定的治疗方案。张林医生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将为其施行的腹腔镜微创手术,缓解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压力和对手术的恐惧感。

  住院以后,李女士一直按照医嘱一日三餐食用高蛋白、低脂、高纤维饮食。7月19日晚上8点,主管护士将两袋药物配制到毫升温水中,请李女士分次饮下。晚上10点开始,李女士不断排出肠道内的粪便,到晚上12点,排出的“粪便”已经是透明的肠液,说明肠道已经基本清洁干净了。多次排便后,李女士并没有无力感。张林医生说,李女士服用的净肠药物既有清洁肠道的作用,还有身体必须的电解质和微量元素,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为第二天的结肠息肉切除手术做好了准备。

  术前术中处处是细致与温情

  7月20日上午九点,医院内镜中心李红洲医生为李女士施行了全结肠镜检查。李女士曾经提及,第一次做肠镜时,医生在肠道内发现了两枚息肉,但是退镜时,只找到一枚,另外一枚“消失”了。李红洲医生参考第一次肠镜检查结果,精心寻找另外一枚可能存在的息肉。凭借丰富的经验,在降结肠部位找到了病变,在内镜下轻巧切除了息肉,几乎没有出血。术后第一天,医生为李女士准备了肠内营养要素,减轻患者的饥饿感,既能补充能量和体力又不产生粪便。

  肿瘤切除手术前一天晚上8点,张林医生安排李女士服用了毫升的糖水。而张锡朋主任和张林医生也来到病房,再一次对李女士进行了心理疏导。李女士说,当了这么多年医生,虽然对手术有些了解但心里还是有些恐惧的。麻醉医生也提前来看望她,张锡鹏主任用一张肠道挂图,为她详细讲解了手术过程,让病人和家属都充分了解治疗方案。同时让她看了以前手术病人的图片,讲解了腹腔镜微创技术切除肿瘤的优势。李

  女士以前听说过张锡鹏主任“出神入化”的腹腔镜技术,手术前一晚,她心里特别踏实!

  7月23日早晨6点,护士又叮嘱李女士喝了毫升的温糖水。旁边的病人都很惊讶,做手术不是不能吃喝吗?做这么大的手术,这个病人竟然没有下胃管!张林医生说,术前喝糖水、不下胃管等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手术前肠道准备模式。这是结直肠手术快速康复外科的新理念,术前补充一定糖分进入体内,可以减少术后的胰岛素抵抗和饥饿感。

  当手术平车轻轻推进手术室,面带微笑的手术室护士将一床薄毯盖在李女士身上。手术中心主任耿立成说:“手术中避免低体温,随时监测体温,使用电热毯、气道加热等保温措施。”原来,病人进入手术室,多少会有些恐惧感。手术中要暴露肢体,所以会稍微感觉有些冷。术前加盖毛毯会让病人增加身心的温暖。麻醉师一边亲切地询问病人的情况,一边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为李女士麻醉,交谈间李女士慢慢“睡着了”。随着麻醉药物的起效,张锡朋主任等手术医生迅速站在手术台前,投入手术之中,将病人手术时间缩到最短。所有用于手术冲洗的液体,护士都提前加热到与身体组织几乎同样的温度,以保持病人体温,避免着凉。

  术中,张锡鹏主任利用娴熟的腹腔镜技术,精准的从间隙分离组织,不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和器官,将病人的创伤和出血降到最低。术中预防性地输入抗生素,准确切除了位于乙状结肠的肿瘤。病人腹部只有3个小孔和1个5厘米的伤口,小孔仅用创可贴覆盖即可。

  手术过程仅用了一个小时,李女士回到病房,很快苏醒过来。微创手术并没有给她带来过多的疼痛,夜里没有用止痛针,一夜安稳入睡。

  术后尽快恢复胃肠功能饮食代替输液

  由于手术中完整切除了肿瘤,医生们用43℃温水充分冲洗了腹腔创面,张锡鹏主任再次做出了大胆尝试,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尽量减少病人疼痛。

  手术第二天,李女士拔除了导尿管自行排尿,下地活动开始排气。医生们尝试减少输液量,增加要素饮食,用口服肠内营养代替输液。手术后,李女士有些发烧,专家们分析是手术后的吸收热,没有增加抗生素的用量,而是增加物理降温与护理监测。

  手术后第5天,李女士基本康复,饮食、排便、精神状态几乎达到手术前的状态。出院休养一段时间后,医院接受下一步治疗。

  肠道息肉患者 必须定期复查

  “李女士10年前曾经接受过直肠息肉和痔疮手术,这次发病前,一直没有复查过肠镜。肠息肉不是切一次就完事了,它可能再度生长新的息肉,发生的位置和性质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只要是曾经有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著名肛肠外科专家马东旺教授说,提起“癌症”人人害怕,但是对于癌前病变,大家普遍存在警惕性不够的问题。

  天津市自年开始,面向40到74岁人群开展了大肠癌筛查,发现大量肠道息肉患者,占接受肠镜检查人群的35%左右。临床研究统计显示,80%的大肠癌由肠道息肉演变而来。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不少患者不够重视,没能进行必要的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息肉,或者做了息肉切除就认为“平安无事”了。这种忽视,给肠癌的发生增加了几率。结肠镜下观察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直肠息肉,推荐患者切除病变以明确病理类型,患者拒绝的建议6个月后随访复查结肠镜。直径5毫米—9毫米的结直肠息肉,推荐患者行息肉切除术,并按照随访及监控规范,进行定期复查。直径大于10毫米的结直肠息肉及内镜诊断考虑有早期癌变可能的结直肠息肉,均推荐患者立即行息肉切除并全瘤送病理,严格按照随访及监控规范进行随访。非肿瘤样息肉推荐内镜下切除术后3-5年进行随访监测,随访过程中未再发现阳性病变,推荐10年后再次随访。肿瘤性息肉推荐内镜下切除术后3-6个月进行随

  访监测,随访过程中未再发现阳性病变,推荐3年后再次随访。

  内镜检查显著减少消化道肿瘤发病率

  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胃癌、大肠癌和食道癌,而这些部位的癌症恰恰是胃镜和结肠镜下容易发现和早期诊断的。医院内镜中心李文主任说,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有些甚至无明显自主症状,当出现无规律和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食欲减退(非心因性)、短期内体重下降、排便规律和性状改变、血便、柏油样便、不明原因的乏力、贫血都是消化道病变的预兆,当出现时这些症状时一定要注意及时就诊。

  消化道肿瘤预防和治疗的重点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我国只有不到15%的消化道肿瘤是在早期发现的。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很好的方式。比如,很多国家要求国人在40岁以后每年至少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如果没有问题,此后每3到5年定期消化道内镜检查。实践证明,消化道内镜检查筛查接受程度越高的国家,早期癌发现率越高,进展期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就会降低。

  李主任说,内镜诊疗是临床医学中发展很快的学科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型消化内镜的开发及微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的应用,消化内镜的可视范围、病变分辨能力、内镜操作性能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使内镜下各种诊断、治疗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内镜下治疗较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费用少、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特点,对于早期癌或癌前病变可以做到内镜下根治性治疗,因此深受广大患者好评。但很多人都对胃镜、肠镜检查有些恐惧,认为做胃镜难受、做肠镜又比较痛苦。还有的甚至认为镜子不干净,其实我们现在的消毒技术、非常严格、规范,绝对可以放心。

专家介绍

张锡朋

主任医师医院肛肠诊疗中心主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大肠肛门病委员会理事,天津市肛肠学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肛肠外科近30年,精于大肠癌保肛手术、复杂肛瘘的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的微创治疗及pph等。在诊治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大肠息肉、炎性肠病、便秘、大肠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天津市率先开展了利用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的tme保肛手术,并进行了全国首例网上直播手术,目前已成功开展腹腔镜大肠手术余例。

李文主任医师教授

内镜中心主任肝胆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副组长,天津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ERCP学组组长

具有丰富的外科临床经验,并在内镜诊疗学理论及技术上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受到同行的广泛认同,发表论文及专著三十余篇,并获多项科研等奖励,不断开展内镜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发新的诊疗技术,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已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qz/83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