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为数不多的完全可以通过定期筛查来实现早诊、早治的肿瘤。
过完十一长假,回到工作岗位的空军第医院普外科医生双剑博看着眼前的一堆肿瘤检查结果,打开自己的微博,发出了沉痛呼吁:希望大家没事就去做个胃镜、肠镜吧,早期发现,就不用来找我们外科医生了。胃镜、肠镜主要用于检查消化道疾病,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均属于消化道肿瘤,并且在我国高发肿瘤排位中,均位于前十位,其中胃癌和食管癌还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特点,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值得庆幸的是,消化道肿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为数不多的完全可以通过定期筛查来实现早诊、早治的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专业张晓东主任称,95%以上的早癌可以被治愈。但包括消化道肿瘤在内的很多肿瘤在早期阶段,都无任何症状,而一旦表现出症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因此张晓东主任的建议是,如果有肿瘤高危风险因素,建议在35岁以上就尽早做早癌筛查,即使没有肿瘤高危因素,在我们国家,也推荐45-50岁的时候首次做早癌筛查。双剑博医生因为见到了太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被查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悲剧,所以他的建议更激进,对于有胃肠癌家族病史,或者长期生活习惯不良的人,他建议从30岁就做一次肿瘤筛查,之后的筛查频率视检查结果而定。近年来,双剑博每年都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因为他在此前的检查中,查出自己的胃肠道出现了些小问题。除了自己每年检查外,他也严格要求家人定期进行胃镜肠镜检查。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胃镜、肠镜检查。双剑博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对胃镜、肠镜检查的恐惧,而迟迟不愿去做检查。对此,双剑博表示,大部分人都是听人说做胃、肠镜检查很痛苦,其实并没有那么痛苦,而且现在也可以做无痛胃、肠镜检查,我们医生也非常推荐做无痛的检查。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都没有早癌筛查的概念,不了解早期消化道肿瘤常常没有症状的特点,都认为“我的胃肠没有什么不舒服”而不去做胃镜肠镜,因此临床上很多消化道肿瘤一查出来就已经是晚期了。在上海发布的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中,关于胃癌、大肠癌、食管癌的高危风险对象总结如下:大肠癌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对大肠癌高危人群筛查建议是:1、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未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胃癌1、60岁以上人群;2、中重度萎缩性胃炎;3、慢性胃溃疡;4、胃息肉;5、胃黏膜巨大皱褶征;6、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7、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个月);8、幽门螺杆菌感染者;9、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10、恶性贫血者。对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建议是: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作胃镜检查。食管癌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1、来自我国食管癌高发区;2、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症状;3、有食管癌家族史;4、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5、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对食管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建议是:普通内镜检查,每2年一次;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1次内镜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次内镜检查。本文首发:医学界本文作者:田栋梁责任编辑:李小荣推荐阅读孩子总说肚子疼?慢性腹痛诊疗思路,一文读懂!
宝宝唇系带过短,要处理吗?
12岁儿童服用阿奇霉素后死亡!这5类药易诱发室速,须牢记!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zz/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