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医生问答一


[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留言区告诉我~]

1.什么是肠息肉?

息肉是一个形态学描述而非病理诊断。肠息肉表示肠道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在没有明确病理性质之前均按其形态统称为肠息肉。肠息肉可发生于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结肠、直肠)。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多样,良恶性均有可能,良性病变可发展为恶性病变;反之,结直肠癌多由良性息肉发展而来。

结直肠隆起型病变的形态分类广泛采用山田分型,共分为I、II、III、IV型。I型为扁平型,II型为无蒂隆起型。III型在病变基底处有一个缩窄区域称为亚蒂,此类病变也被称为亚蒂息肉。IV型为有长蒂的病变,也称为有蒂息肉。狭义的息肉仅指后面两种,而广义的息肉概念等同于隆起型病变,前两种情况也被称作无蒂息肉。

2.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包括哪些?

首先根据息肉是否为肿瘤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包含内容较多,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良性淋巴性息肉等。这些息肉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包含肿瘤成分,通常情况下也不会转变为肿瘤。通常情况指的是孤立存在时,当此类息肉呈现多发状态时情况可能会不同。

另有一类称为锯齿状息肉的病变比较特别,既往认为并非肿瘤性病变,但现有证据表明其具有转化成肠癌的能力。对这一类病变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肿瘤性息肉进一步可分为良性肿瘤息肉和恶性肿瘤息肉。在结直肠,肿瘤由良性到恶性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的。良性肿瘤即腺瘤,根据其显微镜下形态特征可进一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管状腺瘤,在其进一步向恶性肿瘤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总是有一小部分上皮细胞先开始恶性转变,这一过程被称为“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根据转变程度从轻到重,前期被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轻度异型增生”,后期被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重度异型增生”,此时的上皮细胞从形态学上看已经与“癌细胞”没有显著的差别,唯独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这群瘤变细胞仅存在于粘膜层,没有向下突破进入粘膜下层,因此这种情况既往也被称为“粘膜内癌”。但因为这类病变与真正的癌差别很大,并不如癌症一样对人体构成巨大威胁,为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医疗,“粘膜内癌”这一用语已经不再用于结直肠息肉描述。

一旦瘤变细胞突破粘膜基底进入粘膜下层,疾病则发生本质改变,成为真正的癌,或称“浸润性癌”,此时息肉也成为“恶性息肉”。

3.影响结直肠息肉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因其病理性质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致病因素,其中最易理解的当属炎性息肉是由于慢性炎症的存在而发生的。而对于很多类型的息肉来说,其致病因素其实并不清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所有疾病发生无外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在此,我们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zz/68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