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肠息肉,你了解多少
作者:
水利部离退休干部局医疗保健处李桂才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一改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常常不经意间,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食物。由于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患上肠息肉等肠道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病人还可能出现不良的后果,因此,大家有必要对肠息肉进行基本的了解,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什么是肠息肉
当肠道粘膜长期受慢性炎症的影响,比如人体感染了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肠道表面就会出现异常的肉芽肿组织,在医生还没有做病理性检验之前,统一称为息肉。息肉多出现在人体的直肠和结肠部位,医学上将息肉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通常炎症性息肉会随着炎症的治疗逐渐消失,但是腺瘤性息肉则不能自行消失。
2
肠息肉可引起排便异常
1、排便时出血,颜色暗红。很多人都有痔疮的困扰,因此对于排便出血的情况往往易忽略,以为是痔疮造成的。其实肠息肉也会造成排便出血,由于血液来自肠道内,通常是暗红色并且与粪便交融在一起。
2、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肠道内长息肉时,由于炎症感染,会出现腹痛、腹泻等情况,很多人以为是受凉或者吃坏了东西导致。有时息肉较大,肠道蠕动受阻,可能会引发肠梗阻和便秘,因此如果发现自己便秘和腹泻交换着出现,并且经常腹痛,这个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
3、粪便呈细扁形。当肠道内的粪便被息肉压迫时,人在排便的时候,会明显发现粪便形状改变,比如变细变扁,有时粪便中间还可能会出现凹槽。
3
易患肠息肉的高危人群
1、家族成员中有结直肠癌或结直肠息肉者。
2、久坐缺少活动人群。
3、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和油炸食物的人群。
4、年龄大于50岁者。
4
肠道息肉会变成肠癌吗
根据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主要有腺瘤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两大类,其中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更高一些。腺瘤性息肉其实是大肠上皮细胞增生变异,它之所以会癌变,主要是由于各种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肠息肉的确存在癌变的可能性,但大家不用太过担心,只要定期做体检,发现息肉及早干预,可阻止癌变进程。
5
防治肠息肉癌变的有效手段和建议
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肠癌的最有效手段。肠镜检查不仅可清晰地检查肠道,并且在发现病变时可直接钳夹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与确诊。但是很少有人主动做肠镜检查,主要是因为大家普遍对肠息肉缺乏认识,而且对肠镜这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感到恐惧,这样恰恰耽误了病情。
肠息肉治疗建议:肠息肉大部分是肠粘膜的赘生物,其性质要通过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来确定。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即使是炎症性息肉,也会随着息肉的增大,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最好将其切除。
肠息肉治疗后还要注意改善息肉生长的土壤,主要指消除肠道炎症。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多吃新鲜水果,适当补充肠道益生菌、维生素C等,可以改善肠道环境,从而预防息肉再发。
肠息肉切除后还应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复查。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切除息肉6个月后进行肠镜复查,如果连续两次复查为阴性,隔一年再检查一次。对于低危人群,建议切除后1年复查肠镜,如果连续两次复查为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一次。
(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
编辑:赵伟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zz/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