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张炜远逝的风景亨利middot


皮肤病治疗最好的药 http://m.39.net/news/a_5208499.html

远逝的风景

读域外现代画家

文/张炜

马蒂斯(HenriMatisse-)

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绘画艺术由极端忠于表达对象到追求某种神似,走向抽象,有一个过程。在西方,照相术的发明可能极大地推进了这个过程——绘画要进一步与照相区分,就必得走向变形和写意。而在东方,写意作品的出现却要远远早于照相技术,这是颇为让人玩味的。既然照相技术可以逼真再现对象,那么一丝不苟的描摹就成为多余。这显然会进一步促使传统西方绘画艺术的衰落。印象派的出现,使西方美术加快了走向抽象的速度和节奏。而后来的毕加索和马蒂斯更是让这种艺术自由飞舞起来。所以可以说,他们是飞舞的精灵。《豪华、宁静、欢乐》但我们这样谈,总有点陷入一个稍稍庸常的怪圈,即过分靠近了某些艺评家——那些从来都是依据形式创新而大发感慨的艺术啦啦队员——而不能更进一步地深入艺术生命的核心去理解艺术本身。是的,形式从根本上说无论如何也还是微不足道的,而我们在面对大艺术家于形式方面所作的不安而顽强的探求方面,也必须是着眼于他们艺术生命的演变和更新——他们的生命在形式的改变中极大地释放了,而不是相反,不是在一种游戏中的无谓消耗。那样将是可笑复可惜的。在真正有内容的艺术家那儿,这种情况当不会存在。他们在越来越自由的同时,也总是变得越来越有力。他们为了有力而变革,变革也使之更加有力。反过来,次一等的绘画者总是以形式的激变,以形式上的刺目与怪倔而招人议论,爆得虚名。除此而外,他们并没有在生命历程中真的抓住了什么奥秘,反而呈现出内在的虚弱,没有了充满张力的表达。《开着的窗户》马蒂斯则始终专注,对自己的追求充满了燃烧般的热情。这是一个少见的孜孜不倦者,革新者,永远对绘画艺术保持了探险般的兴趣。他的强烈个性更多的不是依靠新的形式而生发,而是新的形式更加深入和便捷地表达了他的个性、他对世界独一无二的认识。他画的打牌者、读书者,其眼神的特异,简直让人过目不忘。你会从画幅之间领略一个真正有趣的、幽默的、对生活有着别一种理解的画家。这当然是一个奇特的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而不是其它,才使他的艺术走向了另一个峰巅。他对于自己的时代、对于历史,都是宝贵的。他不仅没有重复别人,而且始终都在努力创造,所以他也就永恒了。《戴帽的妇人》像一切生命力极为旺盛的人一样,到了晚年,他以更加活跃和不安的灵魂,抵挡着背叛的肉体。只要一有可能他就显示出这种反抗性,开始多方尝试。他摆弄起剪纸,这看上去有点像小孩把戏——但我们知道在大艺术家那里总是能够点石成金,纸片在他的手中很快有了灵气生命,它们或飞舞或歌唱,在宇宙中再也不能安息,就像活着的马蒂斯一样。达利(SalvadorDali-)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人们愿说这是一个天才的浪子,一个罕见的怪杰,等等。他的特立独行,狂徒般的喧嚣,不仅没有使自己的艺术名声折损,反而因此大大加强。这是他的喜剧还是受众的悲剧,没有多少人给予剖析。我在西方曾亲眼看到拥挤的“达利展”——那时没有一点好奇,只觉得满心悲凉。《内战的预感》他曾自比毕加索,说像对方一样,都是不朽的西班牙人。好像真的不朽了,好像真的像毕加索那样,一生丰富斑驳,不可思议地怪异。其实一切还远没有那样简单。上一个世纪的艺术在心灵上的回荡还没有逝去,更没有从遥远的回音壁上折返;不仅如此,嗡嗡作响的现代机器正高速运转,冷静清澈的黎明还没有来临。但是,即便如此,即便在这样特别的时刻,我们也大致可以回眸,可以试着将艺术的水流沉淀一下,把漂浮的泡沫轻轻拂开。《窗边的女孩》大概没有人否认达利的能力,甚至也不能否认他的才华。你可以去看他的《窗边》,还有诉诸画笔的对于“漫无目标的化学师”的描述。他的能力和匠心,也完全可以从一些画作的局部写实中窥见。问题是这些能力是否足以支撑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因为我们知道“能力”在“伟大”的构成中并不占有绝对的意义——甚至连“才华”也不能算做最重要的因素。除了“能力”和“才华”,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还需要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条件?这样至大的问题从来都是难以回避的,而这时候却是必要回答的。《记忆的永恒》我们如果将达利对比一下“笨拙的”画家梵高,即可以强烈感知艺术家们的不同,并可明显地评定他们在质地上的差异和份量。还可以对比一下更为“笨拙”的画家卢梭——甚至连他也是沉甸甸的,能够在心灵上冲击我们。而达利既没有燃烧的热烈,也没有那种底层性和悲剧感——完全没有这样的特征和倾向。原来天才的艺术还渴望一种灵魂去引领。到底是什么生命,一旦在先天和后天中注定,就必要在一生的劳作中显现。《面部幻影和水果盘》艺术家在绝望中是要嚎叫的。不顾一切的嚎叫,以微小之躯对应无边的浩渺,真是痛苦。可一切都无济于事,一切都不过如此。痛苦并不因嚎叫而减少,古往今来的艺术之域宛如星汉宇宙,它的无垠之象会依然存在。个体的,一己的,短暂的,消失或记录的,一些区别,一些声音,一些画面,一点印象,仅此而已。达利属于嚎叫者,属于冒死一搏的角色。可惜他的嚎叫首先扰乱的是自己,是耽搁自己的创造,并深刻影响其艺术品质。这只能是一种不幸。由于绝望和失去善意,就必然要失去美。他的许多作品都让人产生极不愉快极不舒服的感觉。有的作品不能不说是令人厌恶的,令人产生呕吐感。更多的是简陋,草率,空泛,耸人听闻,这些在达利那儿不仅完全不是禁忌,而且早已习以为常。可是,我们无论进入怎样的时代,有些道德上和伦理上,以及审美的基本原则是未曾改变的:我们仍然在追求完美,尽管她是各种各样的;我们仍然需要心灵的震撼和启迪;我们也不拒绝艺术中的“痛苦”和“悲剧”,但那会是我们乐于领受的诸多“不快”之一。五花八门的现代,无序和无伦理的现代,使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产生了幻觉和奢望。有人是极乐于与永恒的道德对立,与不变的伦理冲突,与几千年的人类经验抵牾,并且唯恐不炽唯恐不烈。而这与人类真正的勇气和抗争并无多大关系。争当艺术狂徒的幸福,许多人都想品尝。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似乎真的品尝到了。他们好像得逞了。他们看上去差不多——不,他们俨然是或已经是个成功者了。他们的嚎叫战术已经成功,他们得计了。拒斥,狂吼,公然标榜大谬,立起反叛的大纛,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的战术几乎个个一样,都源于同一个师傅。对于这一切,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淡然漠视,而不必过于认真,不必相信。我们只须还以平常心,只须相信其中固有的某一部分,这包括他们的能力和劳动,他们的汗水;还有,他们曾经有或确实有过的那份才华。其它的,大可忽略不计。因为即便在艺术领域,对于那些不劳而获和过分的贪求,我们也不能鼓励。

精彩回顾

张炜

《远逝的风景》:亨利·卢梭/保罗·高更

万松浦文学奖获奖作品精选——顾广梅:批评的伦理原点、历史负担与自剖——对当下文学批评难局的一种理论观照

张炜

《芳心似火》:棋形不好陈占敏

山林之恋

张炜

《芳心似火》:何为芳心

陈占敏

人民的诗人

陈永

万松浦的海

卡夫卡

要懂得与自己对话,要学会与自己相处

为什么你无法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zz/85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