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理性黄疸
重症黄疸多见于低体重儿、低体温、窒息缺氧和严重感染的新生儿。它的表现和颅内出血、窒息、新生儿败血症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嗜睡、拒哺、肌张力减低,两眼凝视、尖叫、惊厥及呼吸衰竭,突出之处是黄疸又深又重。
核黄疸是严重疾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往往终身残疾,比如共济失调、手足徐动、聋、盲,以及智能低下。要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切勿当成生理性黄疸,延误治疗。
它与生理性黄疸不同,生理性黄疸的特点:(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新生儿黄疸如果有以下特点之一,则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过早:足月儿在生后24小时以内,早产儿在48小时以内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超过同日龄正常儿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过85.5μmol/L(5mg/dl)3.黄疸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加深很多;4.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以上,早产儿超过3周)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5.黄疸伴有其它临床症状,或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5.7μmol/L(1.5mg/dl)。
2、新生儿肺炎
分为吸入性肺炎(羊水、胎粪、乳汁)和感染性肺炎(宫内感染和出生后感染)。新生儿得肺炎不象婴幼儿肺炎有明显的咳嗽及呼吸困难,尤其早产儿得肺炎后很少有咳嗽,除了气急、萎靡、少哭、拒哺之外,还有口吐白色泡沫,口周三角发青、呻吟及点头呼吸。
判断是否患了肺炎最简单的办法有两种:·数呼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控制规划(ARI)方案所定:当小于两个月的婴儿,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大于或等于60次,可视为呼吸增快;如果数两个1分钟均大于(或等于)60次可确定此患儿呼吸增快; ·观察胸凹陷
小于两个月的婴儿吸气时可见到胸壁下端明显向内凹陷。称之为胸凹陷。是由于患肺炎时,孩子需要比平时更用力吸气,才可完成气体交换所致。如新生儿既有呼吸增快又有明显胸凹陷,就可诊断为重度肺炎,必须住院治疗。
国际上介绍最简单的方法是数呼吸的次数,当新生儿每分钟呼吸超过60次时就有可能得了肺炎(也可能比肺炎还严重),医院诊治。胎粪吸入性肺炎与宫内感染性肺炎比一般肺炎更严重,治疗更棘手。凡新生儿肺炎均需住院治疗。
3、鹅口疮
它由一种霉菌引起的,多由于乳头、手指及皮肤感染,尤其是奶嘴污染。症状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在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膜,很象奶凝块,在牙龈及颊粘膜上,容易刮去,可能会影响哺乳。
鹅口疮的防护
宝宝出生后,妈妈(如果是母乳喂养)或宝宝服用抗生素都可能引发鹅口疮。这是因为抗生素杀死了存在于宝宝口腔粘膜上的有益菌,而这些有益菌能抑制酵母菌的过度生长。
有时妈妈和宝宝会发生交叉感染:如果你正在进行母乳喂养,你的宝宝可能会把鹅口疮传染给你,引起疼痛的乳头酵母菌感染需要医生治疗。同样,妈妈服用抗生素也可能导致乳头酵母菌感染,再通过哺乳传染给宝宝。不过,宝宝虽然感染了鹅口疮,不一定会传染给妈妈,有乳头酵母菌感染的妈妈也不一定都会传染给宝宝。治疗可用纱布蘸茶水轻轻揩去白膜,涂以1比10万制霉菌素甘油或1%龙胆紫溶液,效果较好。口腔粘膜千万不可挑破,以免细菌侵入,造成局部化脓,引起败血症。预防方法:母亲喂乳前,要洗净乳头或喂奶用品,奶嘴要煮沸消毒。
4、新生儿脐炎
脐部是开放的门户,护理不当可以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甚至引起腹膜炎,千万不能麻痹。当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或脐轮皮肤发红现象时就应引起重视。早期可用3%双氧水或75%酒精清洗擦干后涂2%龙胆紫。出现有发热、嗜睡、拒奶、呕吐等现象时,医院治疗。
预防与护理:
预防新生儿脐炎,关键是做到:孕妇在产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普及新法接生,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断脐后的一周内要护理好脐部,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卫生。勤给孩子换消过毒的尿布,并防止粪便尿液污染,不要让尿布覆盖住脐部,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为母婴卧室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所用的床上物品、内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以抗菌织物制成的为好。宝宝得了脐炎后,炎症轻者可用3%双氧水冲洗局部,洗净后涂络合碘;或用增效联磺片研成细末,撒在肚脐上,并注意保持局部干燥。如果形成脓肿者,需及时切开引流换药。若变为慢性肉芽肿者,使用10%硝酸银,或硝酸银棒给予局部烧灼,肉芽较大应手术切除。一旦孩子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则需尽快住院治疗,选准抗生素,足程足量,以控制病情发展,及早治愈。
5、新生儿泪囊炎
很多宝宝眼周动不动就有眼屎出现。有些粗心的父母不以为然,以为小孩刚出生都这样,过阵子自己就好了。儿童眼科专家提醒:如果宝宝持续出现眼屎,有可能患上了小儿泪囊炎。小儿泪囊炎是一种先天性眼病,多见于刚出生一个月左右的婴儿,出生4-5个月是症状出现的高发期。
泪囊炎的护理:
近年来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剖腹产分娩比率居高不下有关。剖腹产婴儿没经过产道积压,鼻泪管末端的瓣膜更容易保持完好无损的状态,从理论上来说,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泪囊炎的出现。对于新生儿泪囊炎,就是在小孩刚发病的时候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如果孩子眼泪汪汪或是眼屎多,家长应每天在孩子患眼的鼻梁侧按由上向下的顺序进行适度的泪囊区按摩,按摩时用拇指紧贴宝宝皮肤,轻柔用力于泪囊区,由上而下滑动与按摩,这样的按摩每天可进行2次~4次。如按摩不见效,医院让眼科医生为孩子反复进行泪管冲洗,结果仍未奏效,则应尽早行泪管探通术,否则有可能引起泪囊周围组织发炎,或形成泪囊瘘,这是一种极不容易彻底治愈的瘘管,还会影响以后容貌的美观。
6、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最主要的预防方法就是早产儿出生四至六星期之后一定要接受有经验的眼科医师做详尽的眼底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预防与治疗需完全靠有经验的小儿科及眼科医师来把关,父母亲无法自行检查。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主要原因是早产儿出生时的视网膜尚未发育完全,正常的情况下视网膜的血管是在怀孕的第16周开始发育,在怀孕的第8个月才由中心的视神经盘达到鼻侧的最周边,而在1~2个月后才能生长到颞侧(外侧)的最周边。所以早产儿本身就会触发此病变的产生,因为它会造成此血管发育生长上的改变,从而造成不正常的新生血管。这些变化的过程可以在任何期间自己停止下来,或倒转回来而消失,也可能往纤维化增生而造成牵扯性视网膜剥离而失明。
本文归纳整理于宝宝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zz/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