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金融危机简史到底是谁造成了危机兆民读书


南京白癜风皮肤病研究所 http://pf.39.net/xwdt/170808/5606879.html

文/程兆民

u

读者,您好!今年国庆期间,你有没有与家人讨论过房子这个话题?这一轮人们在房产上的狂热,令人瞠目结舌。假日期间,我碰到很多朋友,都在讨论回老家买房这个话题。看来,人们在房子上的投机狂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房价还会继续上涨,房价永远不会跌,大城市房源稀缺...人们为自己买房的行为,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理由。

本周读完《金融危机简史:年来的投机、狂热和崩溃》这本书后,我一时无语,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历史不过是在重复,而人们几乎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这本书的作者斯瓦卢普是一位物理学博士,后来进入金融界。他在书中写道:房地产诱惑了一代又一代人,到处都是这样。即便是在房价见顶后,对历史的迷恋和根据过去推测未来的倾向也意味着,我们仍将顽固地预期房价长期上扬。不仅普通人有这种偏差,经济学家、政策制订者、贷款机构也有;总之,全人类都如此。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还是大萧条前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地产泡沫,或者更近的次贷危机和年的大衰退,都呈现了同样的特点。

同历史上的每一次投机狂潮一样,这一次,人们找到了相同的理由:地皮短缺,人口变化,移民流入...听上去都非常合理。

17世纪上半叶,当时的世界大国荷兰,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荷兰的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形成了大规模的中产阶级。这些人们不仅口袋有钱,还期盼赚更多的钱,而储蓄过剩导致所有资产纷纷涨价,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大众的注意力,被一种叫郁金香的鲜花给迷住了。

20世纪80年代,一向节俭的日本人,突然大肆举债。随着信贷不断增长,日本的银行和个人,都将常识抛到脑后,借银行的钱,似乎不用归还,因为房价会一直上涨。

历史毕竟是历史,今天的人们,只知道结局,却没有亲身经历过。

为什么我说投机狂潮不可避免呢?

因为人性从来没有改变,人是理性的经济学假设,只是一个谎言。

《金融危机简史》的作者这样分析道:即使外界的局势没有大起大落,我们的情绪也总是暗流涌动,在希望、恐惧、贪婪、嫉妒之间摇摆。我们的日常看似通勤般平淡,大家各忙各的,互不搭理,但我们的情绪犹如大海,平静的海面下藏着惊涛骇浪的力量。

诚如作者所言,从历史上历次投机狂潮和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投机和危机并非源于外界,而是源于我们人类自身。每一个人的内心情绪,都在等待着自我表达的时机。每一个人,都准备选择时机去行动,有意或者无意会成为投机狂潮中的一员。并不是只有牛顿这样的科学家会参与投机,卖菜的、修鞋的、上班的白领,乃至更高收入的人们,概莫例外。因为每个人都不甘寂寞,更忍受不了赚快钱的诱惑。

在情绪和理性的天平上,几乎总是情绪,主导着人们的生活。

当情绪主导人们的行为时,人们喜欢走捷径,自己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越少越好,最好是快速赚钱。

斯瓦卢普写道:最省力的道路总是最受欢迎。我们永远在赛跑,一旦看到领先的机会,我们就捕捉它。如果我们足够成功,他人就会赶紧模仿我们。少干活,多赚钱,一直是大众的信条。

只有那些头脑冷静的人才知道,你必须付出多年的苦功,才能养成所需的技能,学到所需的知识,而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付出这样的苦功。

当情绪主导人们的行为时,人们决策的依据是短期目标,对所有人来说,在时间的不确定面前,短期回报才是最重要的。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这就是人性。

贯穿每一次经济周期始末的,是人们的短视,不仅仅个人是短视的,机构也是短视的,甚至历史上的政府,在面对投机时的行为,也经常是短视的。凯恩斯理论没有想到的是,政府总是愿意增加开支来对抗经济的下滑,却不愿意在繁荣时期控制开支。与此相对应的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在经济下滑的时候过苦日子,这就是人性。个人追求赚快钱,机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zz/97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