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饭桌上无肉不欢,否则属食不下咽的那种。天天大鱼大肉,却不见一根菜叶子,这么吃也不会腻吗?身上的肉都快成游泳圈了。
听说身上肥肉越多,消化道就越是容易长息肉!息肉可是癌前病变?平平无奇的小息肉,癌变起来很可怕!这是真的吗?
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程东峰
息肉是人体组织表面长的赘生物,也就是老百姓口中说的“多余的肉”。息肉在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可出现,如:鼻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消化道息肉等。
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各种理化因素、感染及其他慢性刺激,导致消化道炎症或引起消化道细胞突变增生发生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中比较常见的是大肠息肉和胆囊息肉。息肉也分良性和恶性,部分大肠息肉和胆囊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据研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肠癌都起源于息肉,但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可能癌变的息肉需要重视和警惕。
此外还有遗传因素影响,有研究认为消化道息肉是由于人体先天遗传易感病态因素,在后天的情绪、饮食、炎症、感染、免疫能力下降等因素刺激、诱发下形成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的发病有哪些原因?胃息肉:
胃息肉早期无症状,若伴随其他胃肠道疾病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不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不会发生恶性病变。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到30%以上,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需立即手术治疗。
胃肠道息肉高发人群,务必坚持定期体检,而且一定要做胃镜、肠镜检查!
高发人群:
*有息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
*40岁以上;
*饮食习惯不规律;
肠息肉:
肠息肉的分类:
01新生物:
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02错构瘤:
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
03炎性息肉:
也称假息肉,不会癌变。
04增生性息肉:
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05综合征类:
该类病在胃肠内有息肉,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肠息肉常见的症状:
1
便血
多为鲜血、量不多,常沾在粪便表面,有炎症时,可伴有粘液血便,腹泻和里急后重的症状。
2
位于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
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鲜红色,便后可自行恢复。无蒂息肉需经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检查才能发现。
3
单个或多个带蒂息肉
肛门指诊与内镜检查等可发现单个或多个带蒂息肉,若息肉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固定于肠壁,可能有癌变。
4
钡剂灌肠
钡剂灌肠有助于了解息肉分布情况。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也叫胆囊息肉样病变,其病理类型可以分为:炎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胆囊息肉比胃肠道息肉更难确诊,需要综合B超、肿瘤标志物、CT等检查来判断。小部分的胆囊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隐蔽性较强,不易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先通过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大多数人的胆囊息肉其实是胆固醇息肉,一种不会癌变的假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和饮食习惯关系比较密切,比如常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虽然胆囊息肉比较常见,但大部分不会癌变的假性息肉。如果息肉为单发,且发现时大于1厘米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的,癌变风险较高,需要及时诊治。胆囊息肉同时伴有胆囊结石的,即便无症状,也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发现息肉直接手术切除,就彻底消除癌变隐患了吗?
不是所有的息肉都必须切除,比如胃息肉中的增生性息肉,肠息肉中的炎症性息肉,一般保守治疗即可。良性息肉也需定期复查,它也可能会发展成癌!
消化道息肉在生活中要注意:
1、戒烟戒酒:烟草会损伤胃肠粘膜细胞,饮酒易导致胃炎、肠道菌群紊乱、影响胆汁分泌和排出,都会促进消化系统息肉形成。
2、多吃果蔬和全谷物,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运动,帮助致癌物质排出体外。高脂饮食是肠息肉甚至大肠癌的主要诱因之一。
3、科学治疗便秘,避开蒽醌成分(芦荟胶囊、润肠茶等)。蒽醌可能促进细胞增殖,引发肠息肉。
4、规律饮食,切忌不吃早饭或晚饭。两餐的间隔时间过长,会让胆汁淤积在胆囊内,引发胆囊息肉。
程医生再次提醒大家:息肉症状比较难发现,定期体检不能少。小息肉也可能会癌变,定期复查很重要。
如果大家还有更多健康问题想了解的话,请长按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by/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