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健康点6毫米的小息肉,3年发展成


点击↑省直三院即可订阅本   四十多岁的王先生,三年前体检发现数个肠息肉,其中一个大的约有6mm大小,当时因为清肠药的原因没有切除;医生嘱咐要择期切掉并定期复查;由于也没有什么症状,他慢慢就忘掉了。

  前几天,王先生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说肠息肉可能会癌变,这才想起要复查。结果就发现了一个高度怀疑癌变的肠息肉,而他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下图),后病理证实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

先说说什么是息肉?

  息肉的“息”,其实就是多余的意思,就是肠道内表面粘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其实是大肠粘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

医学界早已有明确的定论:80-95%的大肠癌(包括直肠癌、结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

肠息肉

  但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

  我们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于有一天会癌变。

  而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那到底切不切呢?

  大肠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做胃肠镜,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

  在肠镜下,医生很难判断它的性质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只有做病理分析才能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

  实际上,对于较小的、数目也比较少的,在做肠镜检查时候,一般都会顺便切除。然后,留取一点点组织,去做病理分析。知道性质之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复查,复查的时间间隔是多久等。

  对于一些大的、数目多的,为了保险起见,都要先做病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肠息肉

是不是每个人都长有肠息肉?

  也不是。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但三十几岁的人也有不少人长的有,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或者是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的人。

  据统计,35-49岁,检出率为10-30%;超过50岁的人群中,检出率可达30-67%。

  肠息肉要演变为肠癌,需要5-15年的时间,平均需要10年左右。

  55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因此必须要在它癌变之前切掉它。那就是40岁之前做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等的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医生建议:

  你如果35-40岁,还没有做过肠镜的话,请尽快做一次,不管有没有症状!

定期复查很重要——1.如果有下消化道癌的存在和治疗,每年检查一次,至少持续5年。2.如果有下消化道息肉,那么息肉的病理类型非常重要:腺瘤性息肉,中度或重度的不典型增生,那么第二年必须复查。腺瘤性息肉,轻度不典型增生,三年内必须复查。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3-5年复查即可。3.回肠,结肠溃疡性疾病病史,正规治疗治疗后3-6个月复查。4.慢性结直肠炎,3-5年复查即可。5.有连续2个月以上不适症状,尤其是大便的情况变细,带血,带黏液等情况,请找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6.正常的大肠黏膜情况,5年推荐复查。

来源:胃肠病、网络

指导医生/刘耀刚(消化病诊疗中心)

整合/肖婧菁 审核/陈爱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55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