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李先生,年体检发现数个肠息肉,其中一个大的约有6mm大小,当时因肠道原因没有切除;医生嘱咐要择期切掉并定期复查;可是由于当时也没有什么症状,李先生就忘记了。
前几天,他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肠息肉会发生癌变的文章,才想起来自己要复查的事,于是就预约了肠镜,结果就发现了一个高度怀疑癌变的肠息肉,而他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后病理证实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
实际上,在临床上,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几乎每天都有发现。
这个早癌,在一年前还是一个很乖很小的息肉,如果当初李先生能够听医生的话,后期手术切除,那就没有癌变的机会了。
我们大多数人在做肠镜时候,都有可能发现肠息肉,有的医生说不用切掉,有的医生说要格杀勿论,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说说什么是息肉?
息肉其实是大肠粘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
说准确一点,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而其中70%以上为腺瘤性息肉。
医学界早已有明确的定论:80-95%的大肠癌(包括直肠癌、结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
但也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
我们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那到底切不切呢?
大的息肉是有一些临床症状的,但小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做胃肠镜,才能明确知道有没有长息肉。
在肠镜下,息肉它就是一个凸出肠壁的"肉疙瘩",医生用肉眼很难判断它的性质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
只有做病理分析才能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
是不是每个人都长有肠息肉?
也不是。
炎症刺激
炎症可导致息肉形成,如炎性息肉是由炎症反应剌激肠上皮引起,可继发于任何一种炎症反应或感染性疾病(如阿米巴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或细菌性病疾),一般无恶变倾向。
反复创伤也可以产生黏膜息肉,如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变异型。
遗传因素
部分结肠息肉病呈现家族性遗传倾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癌变。
基因突变
部分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
正常情况下,抑癌基因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诱发因素
高脂饮食、低纤维饮食、长期便秘、抽烟、酗酒、肥胖、年龄的增长等情况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同时,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息肉发生率更高。
肠息肉演变为肠癌需要多久呢?
因此,我们建议,如果您有上述任何一症状,或符合因素,还没有做过肠镜的话,请尽快做一次吧,不管有没有症状!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对息肉的处理原则
???
???????????-End-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5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