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为什么体检什么都查不出来


翻了翻我的滴答清单,这篇“体检指南”,应该是在去年12月8日完成的

上周跟朋友去看《送你一朵小红花》,哭的稀里哗啦,没想到主题曲竟是写的潇洒哥自己。

事后,好多文章在写,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早发现,早根治。但体检这么长时间给我的感觉就是:小毛病能给你查出来一大堆,大毛病却总是查不出来。

之前有个同事的父亲,一直背疼,以为是年龄大了的正常现象,拍片子也没啥问题,医院才查出来是癌症晚期;

另外一个朋友的姑父,每年单位都会组织体检,最近一年的体检结果不好,去医院查的时候,是癌症中期,推算患癌时间,应该是在两次体检中间;

……

难道真的要每年花一两万去做“住院豪华体检套餐”才有用么?

并不是。

很多时候体检查不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检查项目不对。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对健康和体检越来越重视,再加上体检机构的营销,我们对体检其实是有一种“焦虑感”的——好像哪一年如果不体检,那一年就会发生什么事似的,所以大多数人体检都是花钱买个安心——于是就促进了“体检套餐”的发扬光大。

体检套餐一般包含:身高、体重、血压、心电图、彩超、化验(验血、验尿)等等,大多是由单位统一组织的,每位员工都是一样的。这种“走过场”式的体检,一般查不出什么大问题,但可怕的是,很多人体检完了,过段时间,身体上如果有什么不舒服,都会觉得:自己刚体检完,不会有什么事的,应该是着凉了或者吃得不太健康引起的……

然而,早期癌症,通常不会影响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甚至“肿瘤标志物”都是正常的,那么问题来了,越贵的体检越好吗?——当然不是。

比如,很多高端体检,会用PET-CT做全身检查(费用-左右),然而PET-CT并不适用于健康人群的检查,它从健康人群中筛查出恶性肿瘤的比例仅有1.3%。所以PET-CT一般用在已经发生恶性肿瘤,并且需要检查恶性肿瘤是否发生转移的人身上。

体检并不是没有用,它的目的不是筛查“大病”,而是“小病”,通过发现小病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及进一步检查,从而避免发展成大病。

除了常规“体检套餐”外,对于一些高发癌症,我们需要做针对性的检查。

什么时候开始做针对性检查呢?

一般40岁开始,我们就要做针对性的检查了,但如果是有家族癌症史的,需要提前,尤其是家族有直肠癌、结肠癌病史的,25岁开始就要定期做肠镜检查了。

高发癌症对应的线索:

1

胃癌:幽门螺旋杆菌。常规体检项目中一般也会包含。如果家族有胃癌史,又检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携带,如果能根治感染,可以使得胃癌的风险下降60%左右。而且根治的方法特简单,去医院,医生开点药,吃上两个礼拜,基本都能根治。

2

结直肠癌:息肉。常规体检中一般不包含,需要做肠胃镜才能发现,并且息肉非常容易复发,3年一次胃镜,5年一次肠镜很重要。医生在发现息肉的时候,一般都会直接夹除,无需住院,无需服药。另外,建议做无痛的肠胃镜检查,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33

肺癌:结节。现在仪器越来越精密,所以很多人都会查出肺结节,95%都是良性的,但结节越大,恶变的几率也越大。年龄55岁以上,过往有20-30年吸烟史的人,是肺癌/肺结节的高危因素,这时候就老老实实做低剂量的肺部CT吧(胸片会有遗漏,而低剂量的肺部CT清晰度是胸片的4-10倍,且因为剂量低,每年一次身体也是能接受的)。

4

宫颈癌:CIN(即宫颈上皮内瘤变)。如果体检报告上显示CIN,就去查一下HPV+TCT,对于宫颈癌的筛查率可以达到%。

5

乳腺癌:4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钼靶筛查。乳腺彩超对于乳腺癌早期症状的发现作用有限,但因为价格便宜,可以作为年轻女性的筛查手段。如果是有家族乳腺癌史的,最好是结合钼靶和乳腺彩超,联合检查。

体检后对我们的警示作用,大于体检结果本身。有的人体检前按时吃喝早睡早起,拿到体检报告后就觉得万事大吉,烟酒宵夜走起……这样的话,体检确实是没啥用的。

历史原创文章推荐:

我想给宝宝买保险,你有什么推荐吗?

人人喊打的保险业是如何重生的

15天闷头整理完10份家庭保单,我发现……

官宣:女人30,事业上升期,却选择去卖保险,我是脑子进水了吗?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71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