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肠息肉的症状 > 大肠息肉后遗症 > 原创第四十一篇胀论SL41
当前位置: 大肠息肉的症状 > 大肠息肉后遗症 > 原创第四十一篇胀论SL41
第四十一篇胀论(SL41)
★★★★★篇名释:前部主论津液五别和水胀及六气之决,后部主论六种典型胀病、五脏六腑胀病之病因、病态及刺法。通篇所论均与胀病相关,故此名篇《胀论》。
‖LS36—D→Q‖→‖LS35—D‖LS36—D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天寒、衣薄,则为;
黄帝请教岐伯说:水谷入口,输入肠胃,其消化液分离为五种:天气寒冷、衣着单薄,就形成尿液与水汽;
D天热、衣厚,则为汗;
天气炎热、衣着温厚,就形成汗液;
D悲、气并,则为泣;
心气悲、肺气衰相并,就形成泪液;
D中热、胃缓,则为唾;
体内有热、胃中弛缓,就形成唾液;
D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
邪气袭入异常,就有卫气因此闭塞而不流。卫气不流,就形成水胀。
D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听听相关理论。
Q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岐伯说:水谷都自口中进入,其味有五道,分别注入胃海,津液各跑其道。因此胃之三焦化出三类物质:用于温润肌肉,充实皮肤的,是津液;其为流体却不流行的,是髓液;天气炎热、衣着温厚,就会腠理张开,所以汗液流出。
Q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寒气留在肌肉周围,聚积泡沫就会痛。天气寒冷,就会腠理闭合,湿气不得散发。水液下流,留在膀胱,就形成尿液与水汽。
Q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五脏六腑中,心为君主,耳为包打听,眼为诸候,肺为宰相,肝为将军,脾为卫士,肾为外交。所以五脏六腑之津液,全都上行渗入眼睛。心气悲与肺气衰相并,就会心系紧窄;心系紧窄,就会肺叶上举;肺叶上举,就有津液上涌。这心系与肺,不能时常上举,时上时下,所以咳而泪流了。
Q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体内有热,就利于消化胃中谷物,消化谷物就有肠虫上下动作、肠胃充扩,所以胃部松缓。胃中松缓,就有津液倒流,所以唾液流出。
Q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
五谷消化之津液,均匀混合而成乳膏状的,向内渗入骨腔作骨髓,补充脑部作脑髓,而下流阴部作精髓。
Q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
男女房事不和,就使精液外溢,而自阴部流出,骨髓、精液都会减少而且下流;下流过度,就会肾虚;肾虚,就会腰、背痛且小腿酸软。
Q阴阳气道不通,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
阴阳之气道路不通,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通道闭塞,三焦化物不得泻出,津液不得转化。
Q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水随谷物一起进入肠胃之内,与谷物分离于回肠,留在下焦道,无法渗入膀胱,就会下焦道发胀;水液内溢,就会形成水胀。
Q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这就是津液分离成五种之正常和异常状况。
‖LS30—D→Q‖→‖LS36—Q‖→‖LS35‖LS30—D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黄帝说:我听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在我记忆中,当成同种物质了,今天才分辨为六种物质,我不知其所以然。
Q岐伯曰:两相,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
岐伯说:男精女卵相抟,结合而成人形。常先形而生的受精卵,这叫藏神之精。
D何谓气?
(黄帝问):什么叫气?
Q岐伯曰: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是谓。
岐伯说:自胃之上焦开始、发起,宣布五谷之味、弥漫皮肤、充实身体、润泽毛发,如雾露之灌溉生物的物质,这叫气。
D何谓津?
(黄帝问):什么叫津?
Q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是谓津。
岐伯说:自腠理发起、泄出,汗流汩汩的物质,这叫津液。
D?
(黄帝问):什么叫液?
Q岐伯曰:谷入气满,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岐伯说:谷物入胃食物盛满,乳清液注入骨腔,骨切系统能屈能伸、排泄和润泽,补充脑髓、润泽皮肤的流体,这叫髓液。
D何谓血?
(黄帝问):什么叫血?
Q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岐伯说:中焦道受盛谷气,取其乳清之汁,经脾转化而成的红色物质,这叫血液。
D何谓脉?
(黄帝问):什么叫脉?
Q岐伯曰: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岐伯说:围堵、阻隔营气,令其无处外溢的管道,这叫血脉。
D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黄帝说:六种物质,其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怎么知晓?
Q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岐伯说:精有脱失的,耳聋;气有脱失的,视力模糊;津有脱失的,腠理张开,体汗大泄;液有脱失的,骨节系统屈伸不便、面色黯淡、脑髓消烁、小腿酸软、频繁耳鸣;血有脱失者,面色苍白、黯淡无光、血管空虚,这就是六种物质不足之状。
D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
黄帝问:六种物质,其主次如何?
Q岐伯曰:六气者,各有也。其贵贱、善恶,。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岐伯说:六种物质,是各有相应脏器主管。其主次、优劣,可为常主。然而五谷与胃,是六种物质来源之大海。
‖LS57—D→Q‖→‖LS35‖LS57—D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石瘕、,何以别之?
黄帝请教岐伯说:水胀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怎么区别?
Q岐伯答曰:水始起也,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欬,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岐伯回答:水胀初发时,眼睑微肿,如刚刚睡醒之状,其颈部脉动明显,时而咳嗽,大腿内侧稍寒,足小腿肿,腹部就膨大,水胀已经形成了。用手按压腹部,按下即有鼓起,如水袋裹水之状,就是水胀症状。
D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
黄帝问:肤胀,有何症状?
Q岐伯曰:肤胀者,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岐伯说:肤胀,是寒气客居皮肤周围,铿锵有声,不结实,腹部膨大,全身浮肿,皮厚,按其腹部,陷下而不鼓起,腹部肤色不变,就是肤胀症状。
D黄帝曰:鼓胀,何如?
黄帝问:鼓胀病,有何症状?
Q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此其候也。
岐伯说:腹胀,全身肿大,大与肤胀相当。肤色青黄,腹部青筋突起,就是鼓胀症状。
D黄帝曰:肠覃,何如?
黄帝问:肠覃,有何症状?
Q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癖而内著,恶气乃起,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岐伯说:寒气客居肠外,与卫气交织,卫气不得润肠。因为有所粘连,糟粕附着肠内,恶气就致病起,息肉就会产生。息肉初生时,大如鸡蛋,然后逐渐长大;到病成之时,如怀孕之状;久病超过一年的,按它就结实,推它就移动。月经按时排下,就是肠覃症状。
D黄帝曰:石瘕,何如?
黄帝问:石瘕,有何症状?
Q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岐伯说:石瘕,生于子宫。寒气客居子宫口,子宫口闭塞,气血不得通行,经血当泻不泻,淤血得以滞留,日渐长大,状如怀子,月经不能按时排下。石瘕都生于女子,可用导引泻下。
D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
黄帝问:肤胀、鼓胀,可针刺吗?
Q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岐伯说:先泻胀位之血络,随后调其经脉,关键是刺去血络。
‖LS19—Q1、Q‖→‖LS57—Q‖→‖LS35‖LS19—Q1、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风水、肤胀,刺水俞五十七穴。刺皮肤之血络,彻底刺出。
LS19—Q徒,先取,以针之,已刺而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缓则烦悗,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百三十五日。
只有水病时,先刺环谷下三寸(6.9cm),用铍针刺破,刺完再用员针捅刺它,逐渐深入,反复出入,以尽出其水。必须牢牢束系肿位。束系松缓就会烦闷,束系紧急就会安静,隔日刺一次,水肿消失即止。饮服利尿之药,刚刚刺完,只需饮药。方才饮药勿要进食,方才进食勿要饮药,勿吃他乡食物,需一百三十五日。
‖LS35—D→Q‖→‖LS57—Q‖→‖LS35‖LS35—D黄帝问于岐伯曰: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
黄帝请教岐伯说:《胀论》上说,“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而今有三刺而胀病不退者,其过失在哪?
Q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岐伯回答:这是指针具陷入肌肉空隙,而刺中气穴之情形。不能刺中气穴,就会邪气内闭;针具不陷肌肉空隙,就会卫气不流;越过空隙而剌中肌肉,就会卫气紊乱,血气相互驱逐。
Q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有殆者乎?
对于胀病,如果当泻不泻,邪气因此不下。如果三刺而不下,必须更换路线,气下即止。如果不下从头再刺,可作万全之策,怎会有失误呢?
Q其于胀也,,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恶有不下者乎?!
对于胀病,必须审察肿胀状况,当泻就泻,当补就补,就如鼓声回应鼓槌,怎会不消呢?
LS35—D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黄帝问:脉动反应在寸口,如何判断胀病呢?
Q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岐伯说:其脉动洪大、坚实而滞涩,是胀病。
D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
黄帝问:怎么判断是脏胀还是腑胀呢?
Q岐伯曰:。
岐伯说:病在阴分为脏胀,病在阳分为腑胀。
D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
黄帝问:这邪气令人发胀时,是在血管之内吗?还是脏、腑深处呢?
Q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岐伯说:三者都有啊,然这并非胀病之位。
D黄帝曰:愿闻胀之舍。
黄帝说:我想听听胀病之位。
Q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脏腑而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岐伯说:这胀病,都位于脏腑之外,因排挤脏腑而扩充胸胁、充胀皮肤,所以定义为胀。
LS35-Q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取三里而泻之,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在疾泻。
营气沿血管运行,卫气异常,形成脉胀;卫气并行脉外,沿肉分流动,形成肤胀。刺足三里穴而泻,新病一刺即可,久病三刺即可,莫问虚症实症,原则在于快泻。
D黄帝曰:愿闻胀形。
黄帝说:我想听听五脏六腑胀病症状。
Q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腰髀痛。
岐伯说:这心胀病,烦心、短气、睡不安;肺胀病,肺虚、气满而喘、咳嗽;肝胀病,胁下胀满且疼痛牵引小腹;脾胀病,易干呕、四肢烦闷、身体沉重、不承衣重、睡不安;肾胀病,腹部满胀牵引背部、浑身乏力、腰髀痛。
Q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六腑胀病:胃胀病,腹部满胀、胃脘痛、鼻闻烧焦气味妨碍进食,大便困难;大肠胀病,肠鸣濯濯且痛,冬日再度伤寒,就会飧泄、消化不良;小肠胀病,小腹撑胀,牵连腰痛;膀胱胀病,小腹满胀而膀胱不利;三焦胀病,水气充满于皮肤内,轻飘飘却不结实;胆胀病,胁下痛而胀、口内苦、爱深长叹息。
Q。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以上所有胀病,本质都是一样。明确气血是否正常,用针之术不会失误。如果泻虚补实,就会神离精室。泻邪而失正气,真气不可安定。庸医之误治,称之为害命。如果补虚泻实,五神回归精室,长久居留正位,称之为良医。
D黄帝曰:胀者焉生??
黄帝问:胀病怎么产生?什么原因导致?
Q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岐伯说:卫气在身上时,常傍经脉循行于分肉,其运行有异常和正常,与阴阳寒热相随,才得天气之和。五脏轮番主治,四时遵循次序,五谷就能消化。然而随着寒厥在足,营卫二气滞留,寒气异常上移,真气和邪气对攻,两气相互混合,就会合力形成胀病。
D黄帝曰:善!何以解惑?
黄帝说:说得好!如何解除困惑?
Q岐伯曰:
岐伯说: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D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LS35——《胀论第三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5—D→Q‖→‖LS29—Q‖→‖SW08‖(已迁至《灵兰秘典论》)
‖LS35—D→Q‖→‖LS57—Q‖→‖LS35‖迁移说明:
1、本篇既有君臣问答,内容又与篇名相符,实乃《素问》正论散落《灵枢》或《九卷》所致,当以《素问》正论处置;
2、《类经》置于十六卷五十六《脏腑诸胀》,仍处《胀论》原位;
3、《甲乙》置于卷八第三《五脏六腑胀》,仍处《胀论》原位;
4、《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九《胀论》,仍处《胀论》原位;
5、《素问悬解》置于卷九《水胀》篇尾,正接于《水胀》LS57—Q句后,并云:“此段旧误在《胀论》。”黄元御对两部关系之处置,甚是;然其为勉强维持篇名,而强拆分成两篇,实属无奈;
6、迁入本论本位,其一,呼应前文帝问胀刺,文意相随;其二,迁出位后部经文,恰为归纳和总结,合情合理。
Q阴为脏,阳为腑:
1、《灵枢悬解》卷九《胀论》注:“阴为脏,胀在内也。阳为腑,胀在外也。”
2、姚春鹏译:“病在阴分属于脏胀,病在阳分属于腑胀。”
Q排:《说文》:“排,挤也。”即排挤。
Q郭:《灵枢悬解》卷九《胀论》注:“郭,充满也(同廓),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言气在脏腑之外,胸胁之间,皮肤之内也。”
Q工:《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本义:工匠的曲尺。喻指规矩,原则。
Q欬:通咳。
Q哕:干呕。
Q四肢烦悗:
1、《内经注评》注:“脾胀不时呃逆,四肢烦扰闷胀,故不得安卧。”
2、悗,man2,闷。
Q央央然:
1、张景岳注:“困苦貌”
2、《灵枢悬解》卷九《胀论》注:“不快之意。”
3、湘楚方言中,“央”为没劲、乏力之意,从之。央央然,即浑身乏力。
Q濯濯:
1、《内经校释》注:“肠鸣的声音。”
2、濯,zhuo2。濯濯,水响声。
Q:chen1,瞋,撑。
Q气癃:《宣明五气》SW23-C云:“膀胱不利,为癃。”即为本解。
Q轻轻:
1、《灵构悬解》卷九《胀论》注:“轻轻,虚浮之意。”
2、轻飘飘。
Q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
1、《灵构悬解》卷九《胀论》注:“凡此诸胀,其道在一,总因卫气之逆也。
2、道者,本质也。全句即:以上所有胀病,本质都是一样。
Q夭命:即害命。
D何因而有:
1、《内经校释》校:“《甲乙》卷八第三、《太素》卷二十九胀论此下并有‘名’字。”
2、从后文看,添“名”多余,于义无关。
Q行有逆顺:
1、《灵枢悬解》卷九《胀论》注:“行有逆顺,有顺营气者,有逆营气者,以营气原有逆顺也。”
2、逆顺者,卫气之行异常和正常也。卫气不行脉内,傍依脉外循行,与经脉之顺行、逆行无干。卫气之聚散流溢,仅受阴阳寒热影响。
Q更始:
1、《灵枢悬解》卷九《胀论》注:“更始,更迭司令,周而复始。”
2、轮番主治。
Q后:
1、《甲乙》卷八第三作“而”;
2、《说文》:“后,迟也。”即随后、接着。
Q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1、《内经校释》译:“确切地说,就是邪气乘营卫之气的逆乱而侵入人体,与正气相搏结,分别存在于血脉、五脏、六腑这三个地方。”
2、姚春鹏译:“结合人体的真气,从血脉、脏、腑三方面反映的症状,互相参照就可知道了。”
3、《灵枢悬解》卷九《胀论》注:“合之于真,合诸病证于其本气也。三合而得,合之血脉、脏、腑三者,而得其所在也。”
4、其意莫明,不译待考。
D《胀论》:此为黄帝所读古经《胀论》,而非《素问》之《胀论》。
Q肉肓:
1、《内经校释》注:“此处指肌肉间的空隙。”
2、《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分肉空隙之处,谓之肉肓。”
Q上:《太素》卷二十九《胀论》作“不”。
Q乌:用在句首,作反问句式:怎么会……呢?
Q必审其胗:
1、《内经注评》注:“胗,与诊同。《甲乙经》、《太素》均作‘诊’。必审其胗,谓必须详细地诊断病情。”
2、《内经校释》注:“慎重的意思,《吕氏春秋》音律高注:审,慎也。”
3、胗,zhen1,《三苍》:“胗,肿也。”必审其胗,必须审察肿胀状况。
Q桴:fu2,击鼓的槌。
LS36──《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6—D→Q‖→‖LS35—D‖迁移说明:
1、原篇《五癃津液别》非独立论文,篇名亦乱,凑篇之简,宜迁出;
2、《甲乙》置于卷一第十三《津液五别》,独立成篇;
3、《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九《津液》,独立成篇;
4、《类经》置于十六卷五十八《五癃津液别》,独立成篇;
5、《灵枢悬解》卷五《津液五别》,并按曰:“旧本讹作《五癃津液别》,取本篇此津液五别语正之。”
6、《胀论》篇共论胀病六种,唯缺水胀之论。而本篇迁入,与《胀论》主题相符,导入并且详论水胀,自然顺畅,充分必要。
D液别为五:《灵枢悬解》卷五《津液五别》注:“溺、汗、泣、唾、水,是为五液。”
D溺与气:
1、《内经校释》注:“溺,同尿。《类经》十六卷第五十八注:‘腠理闭密则气不外泄,故气化为水,水必流下,故留于膀胱,然水即气也,水聚则气生,气化则水注,故为溺与气’。”
2、溺者,尿也;气者,水汽也;溺与气,即尿液与水汽。
D悲、哀气并:
1、《内经校释》译:“情绪悲哀,气并于上,就化为泪。”
2、既言气并,必有两气;据《举痛论》SW39—Q“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可知:悲为伤心之气;据《五癃津液别》LS36—Q“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可知:哀为肺衰之气。故悲哀气并,即心气悲、肺气衰相并。
D水胀:《五癃津液别》LS36—Q即为本解。
Q流而不行者,为液:
1、《灵枢悬解》卷五《津液五别》作“留而不行”;
2、从原作“流而不行”,即其为流体却不流行。液,既非津液,亦非精液。据后文LS36-Q、LS30-Q可知:此液,当指髓液。髓液,作为脑髓,既可存于脑,亦可存于骨腔;作为精髓,亦可存于阴股,当解为髓液。
Q而下流于阴股:
1、《内经校释》注:“《太素》卷二十九津液‘阴’下无‘股’字。按:‘而下流于阴股’六字,疑涉下‘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句误衍。”
2、原文正确,无衍无误。阴股者,大腿内侧也,即阴部。
Q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参阅《海论》。
LS30——《决气第三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0—D→Q‖→‖LS36—Q‖→‖LS35‖迁移说明:
1、原篇《决气》,所论为六气之辨,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二《六气》,独立成篇;
3、《甲乙》置于卷一第十二《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接于《阴阳清浊》LS40-D→Q之后,合而成篇;
4、《类经》置于四卷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独立成篇;
5、在前篇《五癃津液别》伯论“津液五别”后,接入本篇,即黄帝顿悟之后,追问:“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如此前后呼应,义理相通,自然流畅。
Q抟:《灵枢悬解》卷五《决气》作“抟”。
Q神、精:
1、《内经校释》注:“两神相搏,指男女媾合。”
2、《灵枢悬解》卷五《决气》注:“男女交感,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化生一滴神水,常先此身而生,以立官骸之基,是谓精。”
3、本篇精神之论《决气》LS30─Q“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与《本神》LS08-Q“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定义有异,从义理看,当从后者。
4、“是谓精”,此为先天之精,有神之精,而非后天之精。故译作:这叫藏神之精。
D何谓气:此必有“黄帝曰”三字之脱,译文补见()之内,后同。
Q开、发:
1、《内经校释》注:“《太素》卷十三肠度杨注无。《卫生宝鉴》卷二十二引‘开发’作‘如雾’。”
2、《说文》:“开,张也。”即开始;《广韵》:“发,起也。”即发起。
Q溉:据《说文》:“溉,一曰灌注也”、《广韵》:“溉,灌也。”取浇灌、灌注。
Q气:指胃之上焦所出真气、水汽、气味、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并非独指真气。古人虽不明化学组份,然其对事物之观察、分析、描述之法,却客观而严谨,此即科学之方法也。上焦开发后的物质组份详解如下:
宣五谷味——因有五谷气味;
熏肤——因有水汽滋养皮肤;
充身——因有真气和水汽充实身体;
泽毛——因有真气和水汽润泽毛发;
雾露之溉——因有水汽如雾露般灌注,此即《营卫生会》LS18-D“上焦如雾。”
Q溱溱:
1、《灵枢悬解》卷五《决气》注:“溱溱,涣然流漓之象。”
2、溱,zhen1,《百度百科》云:“1、盛多貌。2、汗出貌。”汗出溱溱,即汗流汩汩。
Q淖泽:
1、淖,nao4,《说文》:“淖,泥也。”即润泽、泥浆;据《周语》:“泽,水之钟也”、《释名》:“下有水曰泽,言润泽也。”取积水洼地。
2、淖泽,既如泥浆,又如水液之混和物,唯有乳清液。
Q壅、遏:
1、《内经校释》注:“限制的意思。”
2、壅,围堵、堵塞;遏,壅遏、阻隔;壅、遏,即围堵、阻隔。
Q部主:《内经校释》注:“指六气的统领脏器,如肾主精,心主血脉等。”
Q可为常主:
1、《灵枢悬解》卷五《决气》注:“当令为贵,退气为贼,守正则善,化邪为恶,虽有贵贱,实皆可为常主(经常之主气)。各当其部,不可少也。”
2、伯意不明,不译待考。
LS57——《水胀第五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57—D→Q‖→‖LS35‖迁移说明:
1、《水胀》并非独论水胀,实论六胀之病,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九《胀论》,杨上善之处置,甚当,从之;
3、本段丰富的六胀之论,唯缺水胀定义和论述。在前部水胀之论后,迁入本位,作为胀论组成,与《胀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肠覃:
1、《内经校释》注:“指附肠而生之肿物。”
2、覃,疑为“蕈”误。蕈,xun4,《玉篇》:“蕈,地菌也。”肠覃,肠内生息肉,犹如生于肠内之菌子。详见本文LS57—Q伯论。
D石水:《内经校释》注:“病名,本篇对于石水有问无答,但在本书《邪气脏腑病形篇》曾有说明:‘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又《素问》阴阳别论:‘阴阳结郁,多阴少阳,名曰石水,小腹肿。’又《大奇论》:‘肾肝并沉,为石水’。”
Q目窠:窠,ke1,《说文》:“窠,空也。一曰鸟巢也。空中曰巢,树上曰窠。”目窠,即眼窝。目窠上,即眼睑。
Q阴股:《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股内为阴。”
Q寒气:《灵枢悬解》卷九《水胀》作“寒水。”
Q:
1、《内经校释》注:“鼓声。另,丹波元简:‘字宜从鼓从空,盖中空之意’。”
2、《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空洞如鼓声也。”
3、,kong1,崆崆然,即铿锵有声。
Q窅:yao3,《说文》:“窅,深目也。”即陷下。
Q色苍黄、腹筋起:《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色苍黄,腹筋起(青筋),肝木克脾土也(木主五色,入土为黄,自入为青,苍,青也。)”
Q因有所系:
1、《灵枢悬解》注:“因有所系,系,恋不消也。”
2、因为有所粘连。
Q瘜肉:
1、《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瘜肉,瘀肉也。”
2、瘜肉,即息肉。
Q离岁:
1、《内经校释》引《太素》卷二十九胀论注:“离,历也。”
2、《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离岁,逾岁也。”
Q衃:
1、《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衃,血块也。”
2、衃,pei1,据《说文》:“衃,凝血也。”即血块,淤血。
LS19——《四时气第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9—Q1、Q‖→‖LS57—Q‖→‖LS35‖迁移说明:
1、《四时气》非独立论文,碎简凑篇,宜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三《杂刺》前部;
3、《灵枢悬解》置于卷八《杂病》,接于LS19—Q1“肠中不便”之前;
4、《类经》将此二节并而置于二十一卷三十八《肾主水,水腧五十七穴》篇末,且置于《水热穴论》SW61-D→Q句后,依刺法类处置。然《水热穴论》并无合理空间容此二节;
5、《甲乙》将Q1“风閖、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Q“徙冰……百三十五日。”二节置于卷八第四《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且置于《水胀》LS57—Q“刺去其血络也。”句后,皇甫谧处置甚优,从之;
6、迁入本论本位,与《胀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风閖肤胀,为五十七痏:
1、《内经注评》作“风水肤胀,为五十七痏。”
2、张志聪注:“閖,水病也。后世通做风水。”
3、《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閖,水病也。”
4、閖,shui3,风閖,即《评热病论》SW33—Q“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详见《评热病论》SW33—D→D。
5、水俞五十七痏,详见《水热穴论》SW61—D→Q。
Q环谷下三寸: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环谷,意指足少阳之环跳也。”
2、《内经注评》注:“无此穴位,有人认为是足少阳经环跳穴,尚无定论。”
3、或为水胀部位而非穴?不译待考。
Q铍针:铍针,九针第五针。据《九针十二原》LS01-Q“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可知:铍针,即刺破痈肿脓包之针具。
Q筩:
1、《内经校释》注:“中空如筒的针。”
2、筩,tong3,即捅,用九针之第二针员针捅刺。
Q必坚束之: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两“束”作“来”;
2、束之,《内经校释》云:“原脱,据《甲乙》卷八第四及《太素》卷二十三杂刺补。”
3、束,《内经校释》作“束”,并云:“原作‘来’,据《甲乙》卷八第四改。”从之。
4、《内经校释》译:“使原来水肿时松软的肌肉恢复坚实,同时用腰带束其腰腹部。”
5、坚,即牢固,与缓反义;束之,束系肿位;必坚束之,即必须牢牢束系肿位。
Q饮闭药: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饮闭药,收敛封闭之药,恐泻其气也。”
2、姚春鹏译:“内服开闭利水的药。”
3、闭,尿道不通。饮闭药,即饮服利尿药。
Q方:方才、刚才。
Q无食他食:不吃他乡食物。后文《四时气》LS19—Q“常食方食,无食他食。”对“他食”与“方食”,即有明确界定。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