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可有谁会注意我们排便的习惯和观察排出的便便的样子呢,岂不知通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注意,我们就可以从排便便时候的蛛丝马迹,发现很多结直肠疾病,甚至是结直肠癌。
就在两天前,医院肛肠专科,来了位特殊的病人。
今年65岁的夏婆婆,近半年来大便稀薄不成形,并且有时会腹痛。“口服过黄连素,也到社区诊所打过针,当时有所缓解,但药一停就又开始腹泻了。”夏婆婆摇了摇头,双手一前一后捂着肚子,无奈的说。“最近更麻烦,有时拉肚子,有时又几天拉不出来,而且大便中还带有红褐色的东西。我就有点害怕了。”
凭借多年临床经验,肛肠专家周贵金主任,从夏婆婆的叙述中听到了一丝不寻常。在他的劝说下,夏婆婆决定接受检查。结果出来大吃一惊——直肠肿瘤6公分!
周主任介绍,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的改变,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快速上升。为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肠肿瘤,医院肛肠专科提醒大家应特别留意每天的排便问题,尤其是大便习惯的改变!
01
最容易忽视的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
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和腹痛,这两种症状一般都会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主意。但是有一种症状,往往会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大便习惯的改变。由于平时生活中饮食不当也会有排便习惯的改变,所以这一症状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谓排便习惯改变,是指排便规律发生了与平日不同的变化,出现腹泻、便秘、便频或腹泻便秘交替。
02
排便习惯改变
包括哪些
粪便是食物消化吸收留下的残渣,经肠蠕动进入直肠。直肠的压力感受器引起便意,表现为下腹胀满、肛门坠胀。这种感觉在粪便排出体外后即消失。
每日排便次数,正常成人为1到2次,少数人隔日1次。排便每周少于2次,应视为便秘。和原来的排便习惯相比,你最近突然排便过密或间隔变长都要当心。
主要指粪块干稀。通常为成形软便,偶尔出现干或稀便亦属正常,常与饮食活动和精神因素等有关。
周主任介绍,在临床上遇到很多排便习惯出现异常的患者,他们很多人因腹泻来就诊,但也有部分出现严重的便秘症状,更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不仅有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还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让人痛心的病例:
03
便秘困扰女研究生
直肠指检查出“不妙”
23岁的小郭是在读研究生,身材微胖的她学习刻苦,每天都只是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点外卖也是常有的事。近半年来,有个难言之隐一直困扰着她。原来,小郭一直有便秘的问题,经常三四天才一次“大号”,还总有解不净的感觉。在家人的劝说下,小郭来到了医院,结果在距离肛门4厘米的地方摸到了一个肿物,怀疑肿瘤,后经肠镜发现环周肿瘤组织已经侵犯了大约7厘米的直肠组织,确诊为直肠癌。
专家观点
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年龄呈明显年轻化趋势。医院非常多见,二十多岁也并不罕见。这和社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大有一定的关系,和久坐少动、高脂高热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
肠癌年轻患者在症状、预后等多方面都与中老年患者不同。老年人的首发症状往往是肠梗阻,而年轻人多以血便、大便习惯改变为多见。因此,年轻人体检一定不要错过肛门指检和肠镜检查。在预后方面,年轻人大肠癌的癌细胞浸润能力强,易扩散,导致疾病预后较差,五年存活率仅为中老年人的四分之一左右。
专家建议
无论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者二者交替,原因不明的贫血、便血或黑色柏油样便以及便后排不尽感,腹部肿块及消瘦等症状时,医院就诊以排除肿瘤。
40岁后要积极参与大肠癌筛查项目,高危情况应按要求进行肠镜检查,日常每年体检要接受肛门指诊检查和肠镜检查。
04
哪些检查可发现和确诊肠癌
这一检查是诊断金标准
说到检查,不少患者又犯了难:肠道检查该如何选择呢?周主任指出,直肠指检、肛门镜、肠镜都是肠癌常用的有效的筛查方法。
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是指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伸进患者的肛门来做检查的一种方式,其不需任何辅助设备,检查时,医生戴上消毒手套,食指和病人肛门外部都涂上一些润滑剂即可开始检查。是检查直肠肿瘤最直接的方式。
电子肛门镜
电子肛门镜也是对肛门及直肠段进行检查,其优势是方便、便宜,基本没什么痛苦,检查精准可靠。
肠镜
肠镜是使用一支细长可弯曲的医学仪器直入大肠,通过观察结肠和直肠的内部情况来进行疾病的诊断。这是肠癌诊断的金标准。并且,随着如今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做肠镜的同时,将发现的息肉摘除,并取下病理活检,免除了患者开刀之苦。因此还是建议大肠癌的常规筛查首选肠镜。
“但大肠癌的早诊率不尽如人意。”周主任提到,我国肠癌的早诊率仅为8.7%。但大肠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其自然病程缓慢和癌前病变明确,适宜开展早诊早治筛查,常规早期筛查可以降低50%肠癌死亡率!因此,特别是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更应重视大肠癌的早期筛查。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8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