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震惊5岁孩子竟也会长肠道癌前病变,内镜


近日,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消化内镜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5岁的小男孩童童(化名),偎依在奶奶的怀里,眼光闪躲着大夫,眼角还挂着几滴泪珠。

辗转求医路

“大夫,有天晚上他拉完大便后,纸上带血”

童童奶奶告诉内镜中心主任高峰玉教授,3个月前,她发现童童便后带血,顿时整个家庭都很紧张,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医院就诊。

“可能是肛裂,观察看看”

医院就诊后,大夫考虑到孩子的年龄较小,消化道疾病概率较小,怀疑是肛裂,建议观察。

“我们这看不了,医院吧”

童童奶奶继续向高主任讲述就诊经历:孩子大便一直带血,医院,那里的大夫看了后告诉我们这病他们看不了,建议医院看看。

“医院大夫告诉我们,只有你们能做”

童童一家人来到济南后,首先去了山东医院,医院儿科大夫详细了解病情后,怀疑孩子肠道病变可能性大,确诊应该做儿童消化内镜检查,但是医院目前还不能做儿童内镜,于是联系了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黄磊主任,黄磊主任同意上述意见,并立即联系省妇幼儿童消化内镜中心高峰玉教授,为孩子开启了绿色通道,准备肠镜检查。

多学科会诊,共同诊治

高峰玉主任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后,考虑结肠息肉可能性最大。儿科主任黄磊也赞同,麻醉科主任也积极参与会诊并对孩子进行麻醉前评估,一起为这次结肠镜检查做术前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奶奶安慰着孩子说:“你肚子里有个大虫虫,得进去杀掉它”,童童听了也很认真的重复着:“杀了大虫虫!”孩子天真的几句话让术前紧张的氛围变得轻松许多,内镜中心的医生护士们也都习惯了每天的这种紧张而又温暖的场景。

(高峰玉主任为童童行结肠镜诊察)

(内镜下息肉切除)

高峰玉主任娴熟地操作着结肠镜,在直肠距肛门7cm的地方,发现一枚息肉,息肉表面发红,一碰还在出血,这就是出血的地方。高主任边操作边解说着操作技巧:首先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让粘膜凸起来,息肉与粘膜分离,有液体垫保护,不但预防出血,而且不容易引起肠道穿孔,然后圈套器套住息肉,通电切除,手术创面再使用APC电凝止血,最后使用止血夹封闭创面,并将切下的息肉送去病理检验。

让所有人都很震惊的是,病理化验结果显示:腺瘤性息肉。这是一种恶变率很高的息肉,是结肠癌的前期病变,在儿童息肉中是相对罕见的。几乎可以说这次内镜诊治是救了孩子的命!

专家:结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

高峰玉教授介绍道:小儿消化道出血超过60%的病因是结直肠息肉引起的,其次是结肠炎。

息肉主要是指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儿童肠息肉多发于2-8岁。一般息肉较大,直径多在0.5~3.0cm之间,90%左右的病理类型为幼年性息肉,属于良性病变,此病例中病理类型显示为腺瘤性属于腺瘤性息肉,比较罕见。

儿童肠息肉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反复便血,也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甚至有息肉自肛门脱出的表现。结肠镜检查是目前首选的最准确的确诊检查手段,并且可以在肠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避免了外科开腹手术。

儿童幼年性息肉绝大部分为良性,但可引起出血、肠梗阻、肠套叠,有报道显示单发的幼年性息肉也有恶变潜能,其恶变过程推测为幼年性息肉一腺瘤一癌。另外,腺瘤性息、P—J综合症、家族性息肉及多发性息肉等,这些种类息肉复发及癌变机率较高,更应该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后应及时行内镜下电凝电切术,该手术属于内镜下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是目前治疗肠息肉的首选方法。

姑姑,我刚杀死一个大虫虫!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情景是,在内镜手术结束后,麻醉师随即喊醒了童童,并让童童奶奶来陪伴孩子,奶奶告诉童童:你肚子里的大虫虫,咱已经杀掉它了。没想到童童跟奶奶要手机,要跟姑姑视频通话,通过手机的这一端,童童用骄傲而又兴奋的语气重复着这句话:姑姑,我刚才杀死了一个大虫虫!

是的,山东省妇幼儿童消化内镜中心的医生护士们与童童一起杀掉了一个很可怕的“大虫虫”!(文/刘柱寇滦编辑/胥潇)

更多消化病相关精彩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85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