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高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不适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01
95%以上的大肠癌就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
尽管大肠息肉在症状上并不起眼,但是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却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肠息肉--大肠癌的演变过程: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的人也可以进展的很快。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从很年轻时肠道就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息肉,患癌的风险比一般人更大。
02
具有癌变倾向的大肠息肉:
(1)腺瘤样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但有一种遗传性家族性腺瘤病,又称“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症状:出血。出血常附在粪便表面,颜色鲜红。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贫血,但80%以上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2)乳头状腺瘤。常单个发生,瘤体较大,最大的长达15厘米。
症状:腹泻,粪便中带有大量粘液或仅有粘液排出。
乳头状腺瘤的癌病率也较高,在20-30%之间。
(3)儿童性息肉。发生在2-8岁儿童的大肠息肉叫做儿童性息肉。
症状:便血,有时排便时可从肛门脱出,排便后可缩回肛门内,反复出血会导致儿童贫血,影响生长发育。
(4)增生性息肉。是大肠中最常见的息肉,表现为肠粘膜上的小隆起。多无临床症状。
(5)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是由于肠炎炎性刺激而引起炎性反应增生。
(6)黑斑息肉病。本病有三大特点,一是有家族遗传性;二是病人有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表现口腔粘膜、口唇周围、面颊及指甲有黑色素斑;三是胃肠道有多发性息肉。
03
腺瘤样息肉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吴兆文教授称,根据调查,香港3成以上市民患有大肠息肉(癌前病变),这与大肠癌发病率攀升速度加快有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首席专家万德森教授表示,腺瘤样息肉直径1cm者,癌变率2%。直径3cm,癌变率40%。
04
切除结肠息肉可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息肉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它像一颗定时炸弹藏在人的身体里。为了健康,提早发现息肉变得尤为关键。但因其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息肉的发现还有赖于有效的筛查。
05
“便宝宝”如何实现癌前病变(息肉)的筛查
大多数肠癌发展都要经历一个先兆期--腺瘤,当腺瘤长大到一定程度,粪便通过已有“肉疙瘩”的肠道时,会摩擦病灶表面,如此一来,出血就会附在粪便表面。
如果腺瘤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粪便表面的血通过肉眼也难以辨识,这时,就需要“便宝宝”便潜血免疫定量检测了。
“便宝宝”是通过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粪便中肉眼难以识别的微量出血,帮助患者提前发现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息肉)。该技术在全球广泛应用,是国际公认的大肠癌早期筛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提高大肠癌的早诊率及生存率。建议45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这样能及早发现息肉和肿瘤。
提示:早期的小腺瘤症状不明显,一经发现,应直接切除。即使是I期的腺癌,只要发现及时,5年生存率也高达90%。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用,请转发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了解肠癌,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hz/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