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性息肉,据研究:这种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机会是非常高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癌变的机率会逐渐增高,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大肠息肉是肠癌的“前传”。
一、肠息肉到肠癌究竟有多远?
按照病理学分类,有的大肠息肉属于良性增生的产物,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大肠息肉”一直沿用至今。
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比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这些息肉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并不大。与之相对应的息肉叫做肿瘤性息肉,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此种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性腺瘤可高出10倍甚至更多。另外,腺瘤性息肉体积愈大,癌变机会越高;无蒂腺瘤较有蒂腺瘤癌变率高,可见将腺瘤性息肉列为癌前病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早些斩草除根,它们其中的一部分有朝一日就会来个“华丽转身”,变化成可怕的肠癌。
二、大肠息肉是如何“潜伏”的?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起病时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它们会默默无闻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身体内,不易被察觉。一些较大的息肉也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但偶有腹痛,极少数患者大便时会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症状,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病人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被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病而延误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的检查。这样,大肠息肉的确诊率可望有所提高。
三、怎样向大肠息肉SayNo?
大肠息肉是肛肠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患者不了解本病,罹患该病后往往久拖不治或盲目乱治。大量的的临床诊治经历告诉我们:大肠息肉若长期失治误治,对身体潜在影响很大,严重的还可迁延成癌症,所以,针对大肠息肉一定要重视“三早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大肠息肉的癌变过程
赞赏
长按鍖椾含涓鍖婚櫌鏄不鍟ョ殑鐧界櫆椋庢不鐤楀摢閲屾渶鑳芥不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