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健康理念的增强,越来医院体检,而在这些体检项目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做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最重要的手段,随着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多,肠镜检查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肠镜检查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肠道息肉,那这些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呢?肠息肉有什么危害呢?接下来就详细说明一下。
形成肠息肉的因素
1、饮食因素: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者发生息肉的几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则较低。食物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食物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发生率提高。
2、机械刺激: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从而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3、炎症刺激: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4、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5、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6、中医观点:此病的发生,是湿热下注,迫于大肠,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痰血浊气凝集而致,重者五脏虚损。
肠息肉的危害
肠息肉的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而常见的腺瘤性息肉需格外注意。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研究认为至少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积极诊治大肠腺瘤是控制、减少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肠息肉由于病理性质的类型不同,大肠腺瘤常常无任何自觉症状,而是在肠镜检查时才能发现。
其他临床表现或有差异
主要以便秘、腹痛、腹泄、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为多见症状。每次排血便均见,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
位于直肠的较大腺瘤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很低的腺瘤大便时可脱出肛外。在个别情况,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
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赞赏
长按白癜风光疗钙泊三醇软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