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对胃息肉还比较陌生,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已经患上了胃息肉,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胃肠疾病。如果不尽早治疗的话,一旦恶化,对身体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胃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胃息肉还别名为胃酸,疼痛,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
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通常是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会全消失,并且康复良好,无任何不适症状。胃息肉是一胃疾病较为严重的,为防止其发生恶变,所以出现胃部不适检查出胃息肉者,一定要趁早治疗。
诱发胃息肉的原因:
1、诱发胃息肉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与患者血中自身抗体有关。
2、化学因素。长期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另外烟草中的尼古丁可破坏吸烟者的胃粘膜屏障或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
3、物理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食物,可导致胃粘膜损伤。
4、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等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症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较多见,胃部其他疾病,如胃癌,胃息肉,胃溃疡等也常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遗传因素也受到重视。
5、生物因素。目前研究较深入的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很多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喜欢吃肉的人爱长息肉
专家提醒,结肠息肉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人群易患结肠息肉。部分胃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胃肠息肉早期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常表现为腹胀、腹部不适,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黑便或便血等消化道出血表现,结肠息肉近肛门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大便形状异常、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由此可见,胃息肉并不是小病,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要注意生活细节之外,一旦发现患了胃息肉,是不会自己好的,医院治疗。
胃肠息肉易癌变吗?
小张的父亲患肠癌而住院治疗,在陪伴父亲的日子里,父亲的主治医生建议小张做一下肠镜,看看有没有肠道息肉。“如果发现有,赶快除掉可免除后患!”小张有些不解,我年纪轻轻的,还不到四十岁,也没有任何胃肠道不适的症状,为什么医生要这样建议?据胃肠专家解释,部分胃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有家族集聚的特点,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有时候父亲有,儿子有,孙子也可能有,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胃肠道息肉有癌变可能
胃肠专家介绍,胃肠道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错过瘤性息肉。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从病理组织学分析,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占5%,混合型腺瘤癌变率为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50%以上。故息肉一经发现,即使是小腺瘤,也应及时切除。
据介绍,胃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大约三分之二的息肉出现在6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很多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人群胃息肉发病率也比较高。大肠息肉是常见病,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至80岁可达30%~40%,结肠息肉发病率我国是2.3%-4.4%,以男性稍多见。
胃肠道息肉如何早发现?
专家指出,胃肠道钡餐造影、内镜检查等均可检测出胃肠道息肉,但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胃肠道息肉最可靠的方法。一旦发现胃肠道息肉,一般都须切除,多数胃肠道息肉都可在内镜下行息肉电切、电凝术等治疗,对于内镜下无法治疗的息肉,则需行外科手术切除。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癌症协会推荐对,50岁以上人群行大便潜血和内镜检查,由于部分胃肠道息肉还有家族集聚和遗传的特点,故对家族性息肉病家族成员从10岁开始行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息肉,则须行内镜下切除,无法切除者则行外科手术切除。息肉切除术后一般要求1年之后复查内镜,一直复查至未发现息肉,之后可3-5年复查内镜。
医院医保报销高达93%,节假日不放假,专家照常坐诊,坚持“专业、诚信、尊重、感恩”的管理理念,实现价格透明化,程序公开化,坚持把方便让给患者,把实惠送给患者,把温馨留给患者。被称为“羊城医院”。
专家简介
赞赏
长按南昌白癜风医院北京比较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