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黏膜切除术后出血局部用


出血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常见并发症之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3%~11.9%,EMR略低。内镜下局部药物注射/喷洒是预防尤其是治疗ESD、EMR术后出血的重要手段,并与热凝止血(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热探头、微波等)和机械止血(止血夹、套扎等)成为内镜干预的主要方式。本文就内镜下局部用药预防和治疗ESD及EMR术后出血的进展做一综述。

一、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epinephrine)是最常用的内镜下局部用药之一,主要通过收缩局部血管、注入液体对血管的压迫效应以及促进血小板聚集发挥止血作用。常用的浓度为1∶(生理盐水稀释)。许多随机对照试验(RCT)表明,大肠息肉切除术前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可显著降低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风险。

同时,一些RCT研究比较了肾上腺素注射与尼龙圈套扎、止血夹夹闭在预防息肉切除术后出血方面的效果。结果显示,与单独注射肾上腺素组相比,联合应用尼龙圈套扎+止血夹组术后出血风险更低(12.5%比3.1%)。

二、凝血酶类制剂

1.纤维蛋白胶:纤维蛋白胶(fibringlue)又称纤维蛋白黏合剂(fibrinsealant),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主要含纤维蛋白原,另一种主要含凝血酶,使用前将两者混合,从而模拟血液凝固级联反应的终末阶段,即通过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形成具有黏性的凝胶状纤维蛋白凝块,发挥止血和黏合作用,故纤维蛋白胶为局部止血、黏合剂。

2.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血凝酶(hemocoagulase)最早由Klobusitzky教授于年从巴西矛头蝮蛇的蛇毒中分离、纯化而得,具有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单体,最后形成难溶性纤维蛋白(红色血栓)而止血的药理作用。临床常用药品为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既可静注、肌注或皮下注射,也可作为创面止血的局部用药。

关于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局部止血的临床应用,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局部止血、气管内用药预防新生儿肺出血等领域国外文献有所涉及,而用于内镜下局部用药,目前仅有国内文献报道。李文燕等将60例因消化道局部病变拟行EMR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于病变基底部注射矛头蝮蛇血凝酶或1∶肾上腺素,结果显示两组的术中、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三、组织黏合剂

1.氰丙烯酸盐(cyanoacrylate):氰丙烯酸盐呈液态,与血液接触后发生链式聚合反应,由液态变为固态,迅速闭合出血的血管腔。氰丙烯酸盐最初主要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须采用三明治夹心法注射,即注射针管腔内充满生理盐水,刺入出血部位或露出的血管后,迅速注入组织黏合剂,再立即注入生理盐水,保证黏合剂完全进入,并保持注射针管道通畅。

张毅等报道内镜下局部喷洒组织黏合剂氰丙烯酸盐用于预防ESD术后出血,这项RCT研究共纳入例接受ESD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ESD术后创面喷洒氰丙烯酸盐,另一组常规处理。结果显示,喷洒氰丙烯酸盐组的术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常规处理组(0比4.9%)。

2.TC-:作为一种新型止血粉,TC-(商品名Hemospray)近年来备受







































白癜风早期症状
白癜风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5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