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

肠息肉治疗,远不止一刀切这么简单


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是一种向肠腔突出的良性赘生物,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以大肠息肉最为多见。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的金标准,而内镜下的肠息肉切除,是现代肠息肉的常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遇到患者对大肠息肉的认知不足,产生各种困惑,现以问答形式对其一一解释。

Q:大肠息肉一般会出现什么症状?怎么知道自己有大肠息肉?

A:大肠息肉可以没有症状,部分有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非特异性症状。当出现上述症状时,需做结肠镜检查;当没有症状或体征,但有肠息肉高危因素的,如年龄大于45岁,或有大肠癌家族史等,建议定期体检

Q:查出有大肠息肉,必须要切除吗?

A:大肠息肉按其病理分型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其他5类,均属良性病变,但可能会出现出血或恶变等情况。5种大肠息肉中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易产生恶变,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阶段,据报道由腺瘤发展为大肠癌大概需要10-15年。因此肠镜检查时要注意防止遗漏未检出的息肉,当检查出有肠息肉存在时,应当切除,尤其是经病理证实会产生恶变的腺瘤,更应该无保留切除。这对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Q:已经查出大肠息肉,可以等一段时间切除吗?

A:大肠息肉属于良性肿瘤,其组织会不断的进行异常增殖,只是比恶性肿瘤生长缓慢。如果发现了肠息肉而不尽早切除,待息肉直径增大,癌变的可能性更大。研究表明,腺瘤的恶变倾向与其大小有关,2cm以上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的腺瘤性息肉被检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一旦查出大肠息肉,应尽早切除治疗。

Q:大肠息肉切除后,需要注意什么?

A:术后需要注意的是并发症的防治。大肠息肉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穿孔、感染。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需要遵从医嘱。有专家建议:对于直径1cm的息肉患者,术后卧床休息6h,无蒂息肉或息肉直径1cm的需要卧床休息2-3d,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2-3周;饮食方面,对直径0.5cm的息肉,术后应禁食6h,无蒂息肉或息肉直径0.5cm或多发息肉的应禁食2-3d,如无异常,可与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医院对于息肉术后的预防措施略有差异。当患者感到腹痛、腹胀、腹泻、发热或便血等不适时,宜立即通知医生,予以检查并进行治疗。

Q:肠息肉切除后,还会复发吗?

A:肠息肉切除后,可能还会复发,但复发的时间长短不一,与高危因素有关。已经证实的高危因素有:男性,年龄45岁,低纤维素饮食,吸烟饮酒,息肉数目不小于3个、直径大于1cm,大肠癌家族史,胆囊疾病史,HP感染等、代谢综合征等。有上述高危因素存在,肠息肉即容易复发,且高危因素越多,复发时间越短。

Q:如何预防息肉复发?

A:一般来说,患者容易复发息肉,与肠道内环境相关,首先应改善肠道内环境。人体肠道内环境就像土壤,息肉像蘑菇,土壤环境不改变,蘑菇被拔了照样会长出来。所以说,容易长息肉,其实是肠道内环境出了问题。因此改变肠道内环境,就是术后预防复发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我科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采用中药灌肠的形式改善肠道内环境。中医认为,导致肠息肉产生的主要病理因素是寒湿、湿热、痰、瘀,由于正气虚损,寒湿凝滞或湿热壅滞,或痰瘀阻滞,或几种病理因素相兼致病,治疗上或温阳化湿,或清热化湿,或活血化瘀,或化痰祛湿,并配以通腑泻浊之法。当然也可以口服中药,通过调节体质来改变肠道内环境。另外要避免高危因素,包括戒烟戒酒;减重,限制动物性蛋白,限制高糖高脂,多食纤维素性食物,避免代谢综合征等。

编辑:张嘉鑫

感谢







































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中科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daod.com/drks/677.html


当前时间: